暴力呈现在个人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贫困压制着数以百万计的居民;歧视、有时甚至是种族、文化和宗教因素的迫害,迫使许多人逃离他们的家园,到异地寻求避难所和保护;当科技进步不再以人的尊严和利益为最终目标、也不再恪守互助性发展的秩序时
希望信德以后多多举办一些参与性、互动性更强的活动。河北石家庄李文敏:希望信德能经常为我们准备类似的信仰大餐,使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有丰富的精神食粮,更好地走天国之路。
这种信仰动机不纯,很难将人与天主的关系上升到超性层面。这种现象在50年代之前非常普遍,给教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2、不进行培育的福传。人与人之间先有认识才会有相爱,人与信仰也有同样的道理。
2.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中的世俗化基因 人是一个宗教性的事物,只要人类(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还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需要,宗教就有充分的生存基础。
——圣若翰·维雅内St.JohnBaptistMaryVianney1859年(8月4日) 谁若想要知道天主之爱的奥秘和耶稣隐藏的天主性德能,必须透过玛利亚无玷圣心这面明镜来研究它们
并穿过了大殿的慈悲圣门,圣母领报大殿的走廊上有几十幅世界各国家民族的圣母画像,(后来朝觐的天主经教堂和圣母往见教堂的墙上都有各种文字版本的天主经及赞主曲,一方面显示了圣地的至圣,另一方面也昭示着天主教会的普世性与共融
是把圣经看为一本考查认识神的书,这个出发点本身是十分正确的;问题只出在“认识”主的道路上;意思是,我们太强调用理性思维来研读圣经以认识天主,然而,我们也当检讨一下,是否可能因过分地“钻研”圣经,以致忽略了圣言的奥秘性,
有一段时间,有的人为了强调“修道人”和“基督徒”的所谓“神圣性”,高调宣称要和家人亲友“断绝关系”,而全新地过上所谓的“神圣的生活”。
面对不同的文化,从大的方面来说,它给人一个强烈的普世教会的经验,同是基督徒,生活信仰的方式是如此不同,同属一个大公的教会,地方教会的独特性又是那样的鲜明。
潘:在这次论坛的报告及讨论中,我感受到与会者身上所具有的那存在于中国世代传统以来的宗教热情,并且渴望将这份热情带入梵二大公会议所热切期待的礼仪革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