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数个国家(奥地利、韩国、日本、意大利和德国以及新加坡)的个人、组织、教区和主教团,包括圣座福传基金会,给予捐助,让中国神长教友感恩铭记。
1925年3月,罗马教廷拨款10万元意币和美国密尔沃基天主教会捐助的20万美元,筹建中国天主教第三所大学———北京辅仁大学,由英敛之担任校长。
弥撒前,看圣堂建筑的捐献,很多都是每户一千两千,三千五千捐助的,庆祝当天,建筑欠债还有几十万。回程的路上,大家都在谈论着这隆重的庆祝,我却在思索,这钱都是怎么来的?这钱都是怎么花的?
当时,陆伯鸿教友大力呼吁天主教教友们一起慷慨捐助,购置急救用的外科医疗器械与药品。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安先生慷慨捐助了5000元。
因此,3年前教友们集资、旅外侨亲慷慨解囊捐助,在原址重建新教堂。新堂现已封顶,不日定可装修落成。
16岁入小修院,但因家贫,无力供应的衣服用具,藉众人捐助,勉强凑成。市长送给他一顶帽子,本堂司铎送给他一件外衣,某甲给他一件教袍,某乙送给他一双鞋子。
每人照心中所酌量的捐助,不要心痛,也不要勉强,因为‘天主爱乐捐的人’。
大部分宗教捐助都流向了学校,美国私立中学有2/3是教会学校,不仅如此,美国的私立大学也与教会关系密切,哈佛大学与清教徒,耶鲁大学与公理会,普林斯顿大学与长老会,布朗大学与浸礼会有着深厚的渊源。
老张二话不说,立刻拿出几十元美金作为捐助,我们就坐下吃汤与面包了。吃到一半,那位修士拿出一个小喇叭,吹奏了两首歌,第一首歌是美国人都熟悉的当圣徒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