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教宗继续说道:「我们必须坚决地拒绝针对犹太教信徒、基督徒、穆斯林或是其敬拜场所作出任何形式的暴力、歧视、与不容忍态度。
那些宣讲天国却幻想着不弄脏手的人是有祸的。他们是古董的守护人,喜欢好东西,不喜欢那可以释放力量的撒播和搅拌的举动。
不,救恩是无偿的!如果你不进入无偿的逻辑,你就什麽都无法理解。救恩是天主的一个礼物,我们需要以另一个礼物回应天主,即内心的奉献。上主并不要求任何回报,只要求爱、忠信,像祂那样爱和忠信。
这位司铎说:第一步,努力放弃待在自己社群的‘舒适区’,这肯定会带来‘情绪上的不安全感’。然而,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油然而生的了解不同现实的愿望。
不是的,那位客人的反应给了我们答案:他默然无语,也就是说他自己也深深意识到不配来赴此婚宴。透过福音的描述,我们看出了主人真的很渴望,也很乐意众人都来赴婚宴。否则,他也不会一次又一次地派遣仆人去请。
「他把我带在身边,说:祖善,你里面有一团火烧着,不要把它熄灭,这道烈火是基督。」之后,这个年轻人上了大学,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决定进入迪纳普布尔修院。
教宗表明,如同圣母玛利亚那样,基督的门徒必须互相照顾,明认耶稣向众人敞开祂的心,不排斥任何人。教会在两千年的历史中,透过惠及病人的极其丰富的创举,具体实现了这个面向需要帮助的人和病人的母性圣召。
我认为,这些行动引导我们恢复此刻遭受严重伤害的普世博爱精神,它们有助於我们熄灭那正在剧烈窜动且有可能成为真实移民政策的不容忍导火綫。
那就是要热心传扬福音,争取每天为主耶稣做一次以上克苦,不发脾气,不揣测他人,不背后议论人,宽容冒犯自己的人,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肯定很难,但一定要坚持下去,充分发挥一位基督徒的正能量
教宗关於这个询问解释说:耶稣既不责备,也不非难,祂唯一想做的是拯救伯多禄,愿意救他脱离危险,不致陷入罪恶的自我封闭,以及‘咀嚼’由自身限度所导致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