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存在于一个使徒团之中,他和其他神父并肩共处,共同建树大公的教会。在这封信中我切愿,也通过追忆我自己的修道院生涯,着重描摹出几点为陶成旅程甚为重要的几个思想。
3.共融合一的团体特色博舍团体这个由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组成的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团体,不同的基督宗教背景和不同身份的人是如何在同一个团体内,实现同一个神恩的?这是最具吸引力的一个方面。
“圣神把教会导向全部真理(参若16:13),团结在共融和服务的精神内:用圣统阶级和各种奇能神恩,建设并督导教会;又用自己的成果装饰教会(参阅弗4:11-12;格前12:4;迦5:22)。
历史背景:伯多禄代表“宗徒团”,他的问题为下文的解释开启了契机。灵修意义:是对牧职责任的暗示,耶稣即将讲述对“被托付职权者”的更大要求。
如此的教会当然不应也不能自限于信友团体内,而要向所有边缘开放自身,因此拒绝成为一个固步自封、自我陶醉的利益集团(教宗方济各)。除了全人类的利益,教人没有什么自身的利益可言。
在康复的过程中,学会新的交流方法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找一位心理辅导员,或者你们共同信任的某位人士,定会帮助你们修复关系。精神资源的重要性最后,我们所说的康复基本上是灵魂的康复,是一项圣宠的作为。
1991年,贺天赐神父与金鲁贤主教贺天赐神父以弥撒奉献为其天职作为神父,他把举行弥撒圣祭看作是与天主交流共融的最佳祈祷。在他72年的神父生涯中,除了一两次因特殊原因外,从没有缺少献祭。
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微博,144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甚至144个字都嫌长,很多人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那么,下一步呢?
我们最应有的朝圣就是走进教堂去朝拜圣体柜里的耶稣,他一直在静静地等待着我们走近他,和他交流,向他倾诉,依恋他,靠望他,主会抚平我们的伤痛,消除我们的骄躁,赐给我们智慧,照顾我们的生活,降福我们的亲人,也会欣赏我们信仰的成长和生命中经历的风采
在此,本人愿意结合自身的成长过程,以及这些年来的牧灵经验和感悟与青年朋友们做些探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