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基督徒灵修出现了现代化的发展,耶稣会的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神父提出:通过这世界万物的爱和敬畏态度而与天主相遇。范特勒主张,追求真理既不能脱离对爱的寻求,因为两者的主体都是天主。
在任期间,他到美国和欧洲募捐了三次,为天主教在开封的发展铺设了坚定基石。
反过来说,当分享与关怀的逻辑占上风时,就有可能改正方向,使世界走向均衡的发展,造福大众。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教宗劝勉专家和明智的人谨慎小心对话,寻找可行的发展模式,在尊重生态的平衡之下,保障整个人类的益处,提供正确的评估,不能抱着意识形态草率下定论。
人们难以想象在经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冲突和六十年代的文革浩劫之后,中国教会还能保存着完整的信仰,并取得了发展。
不仅分析性的观察,如在华差会的三次权力移交、中美新教权力建制、李提摩太路线与戴德生路线之争、保守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等,都源自西方;而且观察性的分析,如冲击—反应模式,传统—现代模式
这是教会内最能引起共鸣的模式,因为教会希望和当代人做朋友。我相信教宗方济各能将卢恰尼教宗所开始的模式发扬光大。
第一百周年基金会于本月十二、十三日两天在罗马宗座额我略大学举办国际研讨会,主题是《新发展模式的价值与角色》。
教宗说,如果宽恕和慈悲是“我们的生活模式”,那么世界上可以避免许多痛苦、伤害和战争。
的确,尤其在面对铺天盖地的全球化现象时,媒体在人的经验中,即是在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的发展上,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