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这些痛苦悲伤的日子,凸显了很多鲜为人知的问题。今天报纸上有张照片震撼人心:某个城市的许多无家可归者躺在停车场,受人监督管制。流落街头的人如今为数众多。
信函指出,「人的内心有无限的切望,它是一种无止境的悲伤、思念之情,唯有同样无穷无尽的答复才能使它心满意足。这答复若是不存在,那么生活就成了一种荒谬的渴望」。
他说:「我首先为罹难者和这个冲突感到悲伤,这是一个我们不愿意与恐怖份子发生的冲突。现在堂区所有的教友都在说,疫情早就让大家日子艰难,如今还得害怕在圣堂里祈祷会发生意外。这的确令人感到无比的哀伤。」
尽管福音“扩大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明了天主爱的无限”,但我们有时还是喜欢沉浸在“抑郁、悲伤和专注于自己的宗教情愫中”。面对如此的人类,天主爱的行动是,为拯救我们,“天主赐下了祂的独生子”。
你们的故事有时充满悲伤、孤独、泪水、试炼、排斥和拒绝,但你们是珍贵的礼物。你们绝非社会时常要我们相信的那样遭人遗弃,你们不是人下人、失败者。」
哈灵顿记得,有一次她在一个特别忙碌的日子里注意到车旁的剑百合(swordlilies)——剑百合,传统上被称为圣母的悲伤之剑,“这提醒我在遇到麻烦和痛苦时去祈祷,去寻求圣母的帮助”,她说。
帕罗林枢机称他们是一群“从死亡进入生命、从羞辱进入尊严、从悲伤进入喜乐”的人。枢机在会晤中抚慰并降福他们,慰问坐在轮椅上的男女,轻轻抚摸那些眼神空洞的少年的脸庞。
在耶稣的照顾保护之下,我们再也不怕风吹雨淋,再也没有悲伤忧虑。因为耶稣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在耶稣内,我们就找到了生命的真谛,找到了永生的真理。
死亡是悲伤的,耶稣无怨无悔地走向了十字架,在读受难始末的时候,字字句句都震撼着我的心灵深处。他为了爱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他所爱的人们却振臂高呼:“放了巴拉巴,钉死耶稣。”
考验似乎不可能停止,但当我们祈求天国来临时,我们丝毫没有对所求打任何折扣:“以后再没有死亡,再没有悲伤,没有哀号,没有苦楚”(默21:4)。基督在哪里,天国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