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云昌第一位是魏县邢于村的邢运昌,生于1940年2月15日,少年时在大名府上学,打下了坚定的信仰基础,长大后切愿走献身的道路,多方受教,灵命长进,改革开放后,在教区主教陈柏庐的栽培教导下,于1984年领受终身执事
去某个村吧!那里有我的朋友、亲戚还不认识天主。我就会跟着他们去那里。说实话,在那种情况下,讲道理非常困难,从年龄到文化程度等差异很大,如果有5个人,5个人中就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还会有孩子。
因为当时教会是用拉丁文做弥撒,爷爷在修院早已学会了拉丁辅祭经文,回村后就带领孩子们学习背诵,从此开始了爷爷辅助神父,服务祭台,管理辅祭班的神圣工作。爷爷也成了大家眼中的“孩子王”。
西堂圣物组的负责人刘远说:感谢天主召叫我来到了教会,在这里,我没有觉得教会是主教、神父的,而是我们大家的,我喜欢西堂,我更要回报天主,所以从领洗后我就一直在教堂服务。
“信德”的创办人张神父以及曾经和现在“信德”服务的弟兄姊妹,为了编织“信德”的金色梦幻,在自己的额前留下了道道痕迹;我们的老前辈,唐山教区的刘主教也为“信德”的美好今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8月5日,台湾新竹教区荣休刘献堂主教回家探亲,看到沧州的修女们为参加马拉松而辛苦训练,很是感动,把自己节省下来的几百元捐献出来,作为献县东双坦诊所筹款的一部分。
埋葬那天,教友们有的送花圈,有的送挽联,堂区天神音乐会也来了,一千多名教友聚集在一起,胸佩白花,自动组成送葬队伍,十字架开路,神父修女在前,刘喜和几个年轻教友拉着灵车(按内蒙古当地风俗出殡拉灵车是孝子的事
刘丽娟修女讲了关于艾滋病的课题,她们下乡走户,为那些患病的人送去物质的所需,最重要的是送去了她们真挚热情的关心,他们在修女们的关怀中从心底里感受到了温暖。
1909年,一位名叫刘克明的神父买下了诸圣教堂东面原北京教区的神父住宅地,创立了培养年青神职人员的文声学院。
刘静山主教不顾93岁高龄,饶有兴致地参加了这次活动。此次活动,新教友及望教者占1/5,他们编在一个组,由修女院院长任组长,中小学生及年青人占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