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并以自己的肖像造生人类(创1),经过了许多世代;洪水之后,至高者把彩虹置于云间,作为盟约与和平的标记(创7-9),又经过了许多世代;我们信德之父亚巴郎,离开加色丁(伊拉克)的乌尔城
公告也明确指出,“所有人都必须承认耶路撒冷是相遇而非冲突的地方,而且作为它的地位,必须保护对以亚巴郎为先祖的三大宗教而言的圣城的身份认同和普遍价值,包括透过一项受到国际保障的特别法规”。
看着泪眼模糊的父亲,他想起了信仰之父亚巴郎。亚巴郎年轻时盼子心切,恳切求主,几十年坚持不懈,直到100岁时终得贵子,其喜乐感恩之情可想而知。
同样,当天主召唤亚巴郎的时候,亚巴郎也做出了当时自己也不能理解的回应。然后,天主却因着他信德的回应,降福了他及他的子孙后代——以色列民族。
旧约圣经告诉我们,以色列人的祖先和福源,亚巴郎翰(创17:5),在玛默勒橡树林边上的帐幕中看到三位陌生人,热情地欢迎了他们到自己的家里做客(创18:1-10)。亚巴朗翰以最热情的方式欢迎了三位陌生人。
教会除从事日常慈善事业外,还致力于一些救灾济难工作。1876年,华北五省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天主教派出70多位传教士赴灾区赈灾救济。
«信德之光»是由教宗方济各的首道通谕,除了正文的四章外,还有引言和结论。
教宗指出,除祈祷外,探索和平是这一地区全体基督信徒的使命。今天,在晚餐厅接见圣地教会人士时,教宗强调“中东的基督信徒”是“点燃的蜡烛,照耀着基督信仰的圣地”。
他们受了些许的痛苦,却要蒙受绝大的恩惠,因为天主试验了他们,发觉他们配作自己的人:祂试炼了他们,好像炉中的黄金;悦纳了他们,有如悦纳全燔祭。
救恩史始自亚巴郎蒙受召叫(创12:1-4),而继续于亚巴郎的后裔,天主选为自己的人民以色列人(参见出谷纪及申命纪),天主实现了许诺给亚巴郎和他的后裔的领土,以色列人占领客纳罕全境(参见若苏厄纪及民长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