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修道人听从基督的教导,在苦难中绽放出了圣德的鲜花,在荆棘中采摘到了馨香的玫瑰,在奉献中践行着主交托的神圣使命。
他担心家长式思维窒碍教友成长,深信修道人与教友都是基督的肢体,以基督为首,毋需受长幼有序的概念所限。
有一天,何点外出讲道,在午睡时,他梦见一个形貌特别的修道人,交给他一掬丸药,他当即就服下了。一觉醒来,他的渴痢顽疾居然痊愈了。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首批修道人,我们在内地修院读书时虽然听过不同修会和传教会,但当时并没弄明白修会圣召与教区圣召的不同。
杨道公坦言自己曾经对天主教的修道人持有偏见,以为他们是因为生活不顺利或是受到刺激才去修道,但当他走进神父居住的院子看到那些外国神父后,发现这些人每天开开心心的,又对人彬彬有礼,长得也蛮英俊,不像讨不到太太的样子
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一下,修道人之间的圣善友谊问题。先说一下友谊是什么:“它是两人或少数人之间的互爱与好感,彼此吸引,互相赠与,友谊的产生假定这些人之间有些相同点,如兴趣、性格或看事的立场等。
建议“信德”多鼓励修道人把奉献生活中的感人经历或祈祷经验等写成文字,与读者分享。也希望出版一些培训慕道班的导师书籍。
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欧美年轻修道人的现象是:他们在社会与教会之间的高张力、个人价值与群体价值之间发现了一条实现自我的新的方向。换言之,修道生活让他们发现自己,找回自己。
但上主也在有些信徒心中,激发特别的传教圣召,成为传教士或修道人,彻底牺牲,完全奉献;两千年来,普世教会无数这种圣召,离乡背井,远涉重洋。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于1483年生于普鲁士,从大学开始无意间读到圣经,发觉与当时罗马教会的教义有相当的出入;又因一次意外面临死亡的境遇而开始思考人生的道理,其后励志成为修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