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纵然没有能力拯救民族国家,作为女性,我们却可以为自己周围的几个人负责,为双方父母谋幸福,为子女的教育和品格培养尽心尽力,为伴侣的衣食起居负责,为干净整洁、幸福温馨的小家而努力,没有作国之栋梁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各地,无数的基督信友及非信友朋友,因着基督信仰及其影响,遵循基督爱德的诫命,通过医疗、教育、慈善事业(麻风病患、孤残弃婴、孤寡老人、艾滋感染者收养照顾)默默地、谦卑地在一线直接或者间接地服务着社会人群
青年是教会的希望,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之时,因而对于青年人的信仰教育尤为重要。要通过各种形式把他们吸引到堂里来。
12日在里根斯堡大学发表重要学术演讲,深入指出信仰和理性以及大学教育的关系。
教宗指出教会不可妥协的原则就是人人享有生命权利,家庭,教育自由。他说这些原则并非宗教性质,而是属于整个人类。他提醒说:“人的良知有时遭到集体压力的工具的压制,却没有显出足够的警惕”。
我们教会应该对年轻人多多进行价值观、灵修观等方面的教育,把“天主所结合的,人不可拆散”(玛19:6)真实涵义给人人讲清楚,不能有“时代变化婚姻也能变化”的思想,要树立牢固的宗教婚姻观。
这些学习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受时间、参加人员、财力物力等等的限制,而实现全体神长教友都参加的,自觉地每天坚持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则是一个没有期限的学习班,它可以不拘形式随时随地经常不断地学习且不消耗教会的财力物力,要教育每一位教友清楚地认识到
并提前和本堂神父联系,接受婚前教育,按教会精神,在婚前应做长时间的调查与辅导(参阅法典1063-1072),以提高宗教信仰素质,等等。倘若发现有较大的差距,最好别匆忙婚配。
看来下次我们见面就要有些中文交流了……去年和今年分别是“信德”成立与“信德”创刊十五周年(1991-2006)、圣召暨教育基金成立十周年(1996-2006)、进德公益注册(2006)及其成立十周年(1997
在管理家庭、教育子女方面也是我们效法的榜样。我们看孙老先生的儿女都是国家的好公民,天主教的好教友。他的孙子、外孙都努力学习,放学、放假都常常在堂里读经、辅祭,这都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