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6年返抵杭州,并在兰溪建立新教堂一所,他在杭州、兰溪两地共居四年。1648年,在杭州付洗新教友250人,杭州教务发展迅速。
但是经过抗日战争及社会变革动荡,当时的教堂不复存在,神职人员先后在各种情况下离去,教会肢离破碎,教务处于瘫痪状态,一片凄惨情况,惨不忍睹。
1840年云南教区重新成立,1843年在盐津县的龙溪、成凤山、田坝头、叭耳岩等四地首先建立教堂,并设“主教公署”,第一任主教为法国人袁若瑟(1843年)。
父母结婚时正值文革,教堂被封,神父被关,所以他们没有领婚配圣事。后来神父被释放了,但教堂还没开放。于是,神父来到我们渔村,在一间宽敞的厂房里为十几对夫妇补行了婚配圣事。
(若二:17)根据教会传统习惯,教堂是举行礼仪的最佳场所,因为教堂庄严、华丽、宽敞,在此举行各种礼仪,能给人以神圣气氛和心灵真正的皈依。
由于学校的教育、繁多的功课压力,他没有时间也没心思看圣书,更不要说去教堂,信仰渐渐淡薄了。中学毕业后,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仅能上专科,那时的他闷闷不乐,不想继续求学,想自己去闯荡一下外面世界。
到了本教区后,他面对的是既无教堂又无其他神职人员,更无教堂所需的所有硬件设备和规章制度等软件,唯一有的就是他对天主的无限信赖和忠诚,在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硬是把这一片废墟、一张白纸建起并发展到今天的大教区
从前有教堂的教友村落,陆续重启教堂,教友们自发捐资修建传教士坟墓。家父生前是当地教会的负责人,由于不识字,笔者进入初小之后,就在家父的耳提面命之下,协助记录教堂里的大小事项。
尽管她嫁给了一个天主教家庭,但在教堂里从未见过她的身影,犹如一只羊栈外的迷途羔羊,无人引领。2015年她患了肝癌,在上海肝胆医院手术治疗,之后回家在当地医院康复治疗。
下午下了十分钟的丝丝小雨,却在小教堂顶上划过了长长的虹,我第一次见到如此七色分明之长虹,可是也不会太过惊奇,泰泽实在美的让人惊奇不断,天空中变化的云层,一时是一个样,时时都是特别,也使我一直不敢相信世间真有如此之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