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讲解了第一篇读经中圣保禄对格林多信徒的一席话,表示基督徒似乎难以相信自己的身体会在死后发生转变。圣保禄这位外邦人宗徒为了纠正格林多信徒对复活的误解,进行了一番复杂的推理。
相反,有一部分激进的信徒不仅不去完善自己的人际交流,反而打着基督徒要分别为圣的旗号,去激化和周围的人,特别是非基督信仰者的关系。我想,这是一种对基督信仰偏激的理解。
教宗解释说,耶稣在受难前夕,以饼和酒的形式将自己的体和血献给天父,把自己的体和血赐予门徒们作为食粮,并叮嘱他们要永远纪念祂的祭献。
在这座圣殿里教宗开始举行当天的弥撒礼仪,祝圣圣灰,也领受圣灰,并在参礼信友的头额上撒圣灰,让每个人牢记自己是灰土,将来还要归于灰土,也因此该及早归依上主,求得永生。
在纳粹穷凶极恶的时候,埃迪特被送到荷兰的加尔莫罗会院避难,她本来有机会逃脱纳粹的狂怒,但她不愿意背叛自己的民族,虽然她皈依了天主教,却仍感到自己是以色列的女儿并且愿意彻底分担这个民族的命运。
他说,门徒们觉得耶稣的话生硬,今天的人也如此,他们抗拒耶稣赐予的礼物,这个礼物就是耶稣用自己的身体为我们和盘托出的。人的抗拒,是以为接纳了这个礼物便是失去自己。
为了寻条活路,许多饥肠辘辘的穷人主动找到基尔拉什船长,表示希望船长收容自己做奴隶,唯一的条件便是恳求他把自己运到美洲,在那边寻口饭吃。
然而,作为基督徒,尤其是作为已经过了多个复活节的老教友,我们如何才能让每年的复活节成为一个让自己同耶稣一起复活的机会,而不只是庆祝他的死而复活呢?
但在最近看了不少德兰修女自己写的文章,及别人写的德兰修女传记,以及对仁爱传教修女会中义工的描述,才知道爱,直到受伤这句话的出处,也真正了解到,为何必须爱到受伤。主耶稣说:要让我们彼此相爱。
博爱精神所包含的宽恕、恻隐、怜悯皆属福音喜讯的一部分,也可说是基督圣训的核心,所以耶稣在他的讲道中曾多次反复强调宽恕怜悯,更让我们永远以宽恕精神对待邻人、近人和所有亏欠、得罪、伤害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