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贺函中谈到向穆斯林世界表达祝贺的目的在于努力做到只与他们一同喜乐,而不涉及他们宗教信仰的内涵。贺文中强调通过教育促进互相尊重的思想,而互相意指尊重的态度不是单向,而是双方的共识。
因此,面对只根据尘世和实用主义标准来评断婚姻的人,教会不能用相应的务实态度来回应,因为领受洗礼人的婚姻具有圣事性质,因此体现一个超性现实。
不仅如此,他们还走访那些病人,不仅为他们送上礼品,而且还送去精神上的激励,使病人树立起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他们的生活有时便是吃喝玩乐,更有……;有的进堂领圣事热心,一出堂门便忘了圣事的意义,领洗领坚振,所领受的宣讲福音的使命,似乎早已荡然无存;有的念得好、唱得好,可是对十字架上基督的渴望似乎一点也记不得,在穷人中寻找基督时早已不见面了
每每看到那些天真无邪的来自全世界的男女青年,在温暖的阳光下,面向科隆大教堂载歌载舞,笔者也为之动情,心里想,如果这样的青年节日不局限于天主教,该有多好。
俗话说:一个不经历痛苦的人,是永远不会成熟的人。神父说:痛苦是天主化了妆的礼物。神学讲:因救主耶稣的苦难,死亡而圣化了痛苦……但就人的本性而言,痛苦却是永远不受欢迎的。
郭小荣的行为还消除了住在那里的邻居们的偏见,他们认为天主教的人就是好,不搞迷信,为人服务不贪名不图利。时至今日,杭州堂的聋哑组还在不断的扩展着,他们更需要我们这些健康人士的特别关爱和引导。
期间,因为专业学习需要,参观访问了不少服务于老人、儿童或其他弱势群体的社区中心和慈善机构,发现不少社区中心和慈善机构的建立都可追溯到早年教会力量解决本地区社会问题的背景,这些社区中心或慈善机构有些后来不再由教会主持
有些风言风语,说什么“祈祷不顶饭吃、不能升官发财”、“祈祷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不可即”、“某人穷得叮当响、屡遭不幸,祈祷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对此,我略抒己见,以正视听———信、懂则灵!
如同圣方济各·撒肋爵在其《神修引进》中所指出的那样:有人特别注重斋戒,平日酒不沾唇,甚至对清水也怀有戒心,但却不惜将自己的口舌浸在别人的血内,任意传扬别人的是非,习惯捕风捉影造谣中伤诽谤别人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