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圣经启示我们,爱是人的本性特点,我们的先贤也有很好的论述。孟子就讲的很到位。他说,恻隐之心(爱)人皆有之,又说,无恻隐之心者,非人也。所以作为天主的肖像,人必须像天主一样的爱:通过施与爱来获得爱。
保禄在论述基督徒应有的圣洁生活时,酵母的意义明显是消极的(参考格前5,7-8);在论述割损与恩许的关系时,酵母的意义是积极的(参考迦5,9)。由此看来,酵母在初期教会的意义已变得模糊。
教宗本笃十六世在提及罗马公教在世界五大洲的发展简史时,作了如下精辟的论述:“第一个千年十字架在欧洲扎根;第二个千年抵达了美洲和非洲;第三个千年将在广阔及充满生机的亚洲收割信仰的庄稼了"。”
成世光主教曾有天儒合一的著作,本人也有过几篇论述,其中特别提出了孟子的神本主义思想(《孟子思想的再认识》)和庄子对神的论证(以表示儒家之外的天道思想)。
在上述两书中,她举出了上百个汉字为例(这些字大多与道德、心灵、意念有关),以详细而严谨的论述阐明了每一个汉字个体中所隐含着的古老传说。
并用相当长的笔墨,具体论述亚盟施行方案,包括在三国枢纽旅顺召开中、韩、日首脑会议,成立常设机构东洋和平会议,商讨和平方案;共同出资成立亚洲银行,发行亚元,推动金融一体化,促进工商、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
学界研究证明,佛教关于天道和天人的论述并非独创,而是有所承继。
这种论述和圣利玛窦的“记忆宫殿论”很相一致。古人还认为不同时间出生的人的阳气不同,人的五行也会出现偏奇,因此每一个人可以打开的能力之门也不相同。
1937年,顾颉刚曾撰专文论述了这个运动。他把王宽等人创办的新式回民教育称作近代回教徒第一次自觉发动的文化运动[2]。
这两部不同民族的古代名著对孝道的论述有许多相似之处: 1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生儿育女不仅是人类应尽的义务,而且是人的生命本能的表现,人们把子女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希望后代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