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看内心和谐是指一个人内心对欲望、名利、权力、他人、家庭、世事的宁静与平静和谐的状态,总的来说,也就是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心态。
圣神塑造了它的向外性——教会向外走,那就是走出去——所以它不是封闭在自己里面,而是向外走出去,成为耶稣的一个有感染力的见证——信仰也是有感染力的——与人交流,显扬祂的光辉直到地极。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只是追求了“外在的美”,却忽视了人“内在的美”,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各种化学药品和衣物等装饰塑造出来的昂贵的“塑料美”。
主耶稣基督没有留下宏论巨著,却留下了一个个“活的圣言”,就是祂所召叫并塑造的门徒们(谷1:14-20)。每一位基督徒,就是一部“活的圣经”,就是充满生命力的“天主的圣言”。
这些法律在历史中塑造了以色列的圣民文化,也为我们信友理解基督救恩打下伏笔。虽然今天这些法律已不再按字面执行,但其中的道德原则与属灵意义仍值得我们默想和效法。
圣经中的以色列民族,正是通过不断的迁徙——从族长离乡、出埃及、旷野漂流、流亡到回归——塑造了他们的信仰与身份。在这些旅程中,上主始终与他们同行,教导他们如何在漂泊与不确定中保持信靠与忠诚。
事实上,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每一种文化往往都会形成自己对于死和死者的独特态度,正是通过这种态度建立了他们对于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而且在这一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创立文化的样式,塑造文明的精神
然而,二者却在二十世纪后半页的世界和教会舞台上,以梵二精神为出发点和纽带(时为主教的沃依蒂瓦参加了由若望廿三召开的大公会议),中间通过保禄六世的传递而精彩地完成了牧灵及福传的火炬接力,极大地塑造并影响了当今社会和教会的进程
不幸的童年,塑造了尚美珍内向、悲天悯人的性格。
在他跟随耶稣的三年中,他的个性被耶稣一再塑造、训练,尤其在五旬节时,经历圣神的更新,他不但痛改前非,且奋不顾身地宣扬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