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告诉我们:死亡是罪的后果,但是上主借十字架来拯救我们,引导我们脱离短暂的人生,与祂一起进入永生的天乡。因此我清楚的认识到,死亡更是引人进入永生的大门,死亡是生命的改变,绝对不是生命的毁灭。
我们常要“感谢主恩,勉行天路”;同时谨记:“祈望圣道流行中华大地,仰赖主名传播天国永生”。今天,与诸位一起分享这首《我知主掌管明天》的歌曲,因为“春秋冬夏,流水年华;默思圣恩,唤我奋发!”
当我们蒙天主召叫而去做圣人时,不仅得到天主的恩宠、智慧和力量,而且得到亲友和所有圣人们的支持,得到天使们的引导,看到天堂永生的希望,也符合天主造人的原始目标。
我们基督徒追求的,不是经济或物质上的丰厚收获,而是人灵魂的得救,是天堂的永生收获。
我笑了,心里想,立功之机不可失。如何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村子展开福传工作?我的经验是:多去几次,把脸混熟,为爱而执着。马神父也告诉我们:每次出去都要先祈祷。在祈祷中开始,在祈祷中结束。
东篱行笔于此叹息,昔之贤者以成就弟子为荣耀,今不复矣!1923年春,景德镇天主堂接到上海教区的通知,要派一名神职人员赴沪开会,美国籍何愉乐神父与会。
以后的画家郎世宁、王致诚、Sickelparth、Damascene画的草图常运往法国请专门人才为之雕刻,以求完美。马国贤精于雕、琢、绘、塑,深为康熙所重。他最喜欢人物画,认为人物比风景更传神、高雅。
当这个“合理的理由”具有高尚的团体和民族做后盾,或者以宗教信仰为支持时,则使“作恶”被美化为“行善”,甚至被升华成为了爱天主(神)的一个壮举!
潘:礼仪本地化是一种适应的形式,因此它所据之本地化的基本材料便是那些既存的礼仪经文和仪节。因此整体而言,本地化与创造(creativity)二者之间是有所区别的,创造是可以超越既存的罗马礼材料的。
缅甸主教团因上届世青节后有本国青年不愿回国,拒绝四个教区的公教青年参加今年八月于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世青节之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