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若翰洗者这位伟大先知的呼声,要求我们为就要来到今日的旷野,外在和内心旷野中的上主预备道路,这个旷野渴望活水基督。
对恶的经验使我们的人性退缩进自我;我们或者试图自卫,或者试图反击,从而使我们心灵的基本活力,也就是我们对那来自外在、指导我们超越自我的召唤的回应停滞不前。
频繁交往,随着爱的不断深化,这些外在的表现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细致周到。这也不是爱的独特和神秘之处。
他向耶稣治愈的力量开放的那一刻,他内心和外在的瘫痪立即痊愈了。他能站起来、向前走,赞美天主,为天国奉献,摆脱自我满足的迷思,学习每天更信赖天主的圣宠。
教宗本笃十六世将做好心灵准备,迎接基督的来临作为要理讲授的主要思想,邀请基督信徒在白冷的圣婴来到时不要没有准备,只注重外在事物的美。
《教理》强调,最后审判的标准并非仅限于外在行为,而是取决于人是否真正活出了爱,正如圣十字若望所言:“在生命的尽头,我们将按照爱接受审判。”
同时,王神父告诫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外在的圣殿,还要用心去建设自己心灵的圣殿,因为不管建在哪里的圣殿,如果离开了主,都是松散的,不牢靠的。”
实在而言,社会地位、经济生活、资料分配等都是公平正义的外在条件,如果没有对人之生命的真正发自内心的尊重,这些外在条件有时就会成为践踏生命的保护伞和遮羞布。
在圣母领报(路1:26-38)中,从玛利亚个人的经验、知识上的逻辑推理,以及考虑到个人可能遭受到的外在压力,她是不会接受天使的邀请而成为一位未婚妈妈的。
诚然,生命的延续离不开衣食住行、防寒保暖等物质措施,但生命的长短却与这些外在的条件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谁也无法掌控,有时也不得不听天由命,不得不很无奈地离开自己恋恋不舍、不愿离开的彩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