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经人介绍,沈智德在呼市主教府门口开了间足疗店,经济这才稍见好转,但为这个5口之家来说,只能说是能够维持生计,直到今天仍然租房子住。
我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我们的创始院长是前民政部王政耀司长,我非常荣幸担任这个环节的主持人,中国公益研究院业内知道的人都知道,它是平台性的角色,我们除了进行公益慈善方面的研究,教育培训之外,我们还有老年研究中心
他把自己的家腾出来做圣堂,到老年70多岁时把庄基献出还带头盖教堂,奉献了自己的老家底。他对天主大方,慷慨奉献,堪称耶稣的老黄牛。我相信这是耶稣与他同在,带给他的力量,圣神赐给他的德能和喜乐。
吴神父老年住在他修建的大堂,永安村堂区养老。有点中度痴呆症。我有几次去看望他,他已经认不出我了。2015年11月13日15时45分在众多神父教友的祈祷声中,吴神父安息主怀,寿享高龄92岁。
团体现在成为了移民教友的一个温馨的信仰之家。(有关这个移民团体内容详见“信德”2014年2月27日第8期《回家记》)。可以说,这信仰之家使很多的移民教友重拾了信仰,灵性的生命得到了及时的滋养。
特别是那些困难之家的庄田里,一定会看到他汗流浃背的忙碌身影,乍看之下,无异于一农夫。
教友在建堂、赈灾、扶贫帮困、参加进德公益基金会等项目中,常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此类报道屡见不鲜。对吝啬的教友,神父该当行施训导权,以圣教四规圣教会经费,各需量力捐助来督促教友尽当尽的本分。
我家是世代天主教家庭,又是察北绥东(绥远省东部)有名的缙绅之家。当时,父、兄辈参加抗日同盟军的有数十人之多,不少人还担当了高中级军官。
但在圣神的带领下,他逐渐认识了天主教,并受玛德·罗宾(MartheRobin,爱德之家创始者)的影响,决意回归天主教并由主教手中领受执事职,以平信徒的身份献身于先知性的工作,这种发展方向正是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倡导的精神
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我们师生共同度过的最艰苦的人生历程,是神父以父亲的大爱支撑着由10多位年轻人组成的修院之家,那时的我们,经济无保障,衣食住行无着落,是神父历尽艰辛,受尽劳苦,为我们寻觅安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