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教会是“天主在地球上的家”在这个家里不允许“贫困存在”;但是同时天主赐予我们的爱(Caritas-Agape)超越了教会的界限,就像在耶稣的关于“好心的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表现出的“爱的广博”一样。
做传教士,就意味着要象善良的撒马利亚人那样,曲膝俯听所有人的需要,特别是穷人和有需要的人。因为,用基督的心去爱的人是不会在乎个人利益的,而只为天父的光荣和他人的利益。
另一位是印度德肋撒修女收养的孤儿,是一位漂亮的印度女子,年约19岁,很是活泼,让人喜爱。另一位是法国的政界人士,是被请来为修士们传知政闻的。再有一位是“罗哲”修士的姐姐,一位可亲可爱的老人。
他译著的书有:《天主教简史》、《憧憬天乡》(此书曾五次增印)、《天主圣三是我的欢乐》、《依撒伯尔、卡德》,《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等,共计约一百余万字。
印度德肋撒修女、服务麻风病人的达米盎神父……圣教会历代不乏救死扶伤的人,我只是步他们的后尘,效仿他们的芳表,做一点贡献。捐献遗体的开展,正是将人生最后的光和热捐赠,去换取他人生命的延续。
但是,有时耶稣没有用神迹赐予生命,例如,他和一位对话的撒玛黎雅妇人(4:5-42)。不是让她羞耻而是让她生发信德,新生命方式。在此,我们只选用这个对话事迹和两个神迹,说明耶稣赐予人生命。
江北德肋撒教堂拆除搬迁时,他们夫妇二人多方打点教堂临时活动场所,场所刚装修时杂乱无章,凌乱不堪。他们夫妇俩和教友们为购置装饰材料费尽心思。
情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表现,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情感,而不是一具只会遵从指令行事的机械人,而且,依撒意亚先知也预言,耶稣是一位正义、和平、热诚的君王(参依9:6)。
为了服侍表姐依撒伯尔的孕期及月子,她身怀有孕却不怕崎岖山路遥远,前往其家中照顾,身为天主的母亲,她的一生给我们立下爱主爱人的好榜样。
他说写作前要祈祷,求天主赐予写作的灵感,也要求写作者的主保圣人圣方济各·撒肋爵。祈祷是求天主圣神与我们同在,求主保圣人与我们同行,这样我们才能为教会文字福传做出应有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