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慈善和施舍,也不可忘记,因为这样的祭献是天主所喜悦的”(希13:15-16)。在这里,作者用祈祷和分享,这两个表达共融的基本方式,总结了基督徒的牺牲。
节日期间,村里的教友大户人家还要拿出几十石粮食和相当的银钱施舍穷人,所以每年四大节日,我们村的教堂里总是挤得满满的,有教友,还有很多的教外人。
乙:昔日亿万在手中,几十座圣堂能建成;慷慨施舍济万众,千万贫苦都能脱困穷。
在伯达尼,玛尔大(拉匝禄及玛利亚的姊妹)以香液傅抹耶稣(见谷14:3-9),茹达斯责备耶稣,说这是浪费,因为这贵重的香液可卖很多钱来施舍穷人。
对于一些教友来说,往往会把恭敬天主当做一笔交易,甚或幻想,只要自己多念经,多望弥撒,做些许的哀矜施舍,就能免除贫困疾患、天灾人祸,就能得到现世的福祉、顺畅、名利、快乐、升官发财、子孙兴旺,这确实是非常错误的观念
他没有恼羞成怒,而是主动上前认罪,当着耶稣的面表示愿意承担一切后果,并诚恳地推出对自己的清算方案:主,我把我钱财的一半施舍给穷人,还保证对那些被他欺压讹诈过的人以四倍的赔偿。
基督徒的柔性实际上就体现在爱字上,具体表现在:仁爱、孝敬、忍耐、温和、宽厚、谦让、施舍、助人为乐、急人所急、以德报怨、为人祈祷……刚性与柔性是一个基督徒行为规范高度统一的两个方面
耶稣没有规定施舍金钱、节食或者长途朝圣等等,才能获得罪赦。他只规定了:不论谁,犯何罪,罪多重,都可随自己意愿,自由选择一个神父,在秘密中诉说出来,便获得赦免。
耶稣邀请一位富贵少年把他的财产施舍给穷人,然后来跟随他,但他却犹豫了。他不知道他能否做到这一点。最后,故事告诉我们:“他闷闷不乐地走了”。他的闷闷不乐表明:他没有去做他内心深处真正想做的事。
老父收到的献仪,除了教会所需,总不忘穷人,他是“施舍无类”,意思是不管什么人,有难就应帮助。人都会有囊中羞涩,难以启齿的困境,老父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