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世上最不可少的,乃是一种职业,一种专门事业,这事业必须是社会上最需要的,而且能使我将全身的精力都用在上面,这是我日夜希望的。有一时期,我曾热切想接受大学教育,得高深的学问,可是这不过是暂时。
从那以后,我心中的这团福传之火燃烧得更旺了,教友虽然少,但在天主眼中都是宝贝,一个灵魂就比全世界的价值都大。没有教堂,但他们的心就是活的圣殿;条件虽差,却全心地奉献;虽是星星之火,但定能燎原。
那时的信仰环境比现在差,附近没有固定的教堂,神职人员也少,隔三岔五会有神父到不同的村子去,在教友家里举行弥撒圣祭,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记得,三里五村只要有神父来,不管刮风下雨、道路泥泞,还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
因为所在堂区活动少,我的两个儿子都不太想去,有时我们会回深圳参加教会活动。
其一,清末交通不便,国人受地域所囿,语言交流少,多用方言。
在欢庆耶稣圣诞,亲吻耶稣圣婴之时,我们必须具有洗心革面的勇气和毅力,真正效法耶稣承行天父旨意,甘贫轻世,谦卑温良,克苦赎罪,牺牲自我,舍己为人,少为自己考虑,多为他人着想,如此才能相似耶稣,使他爱的福音惠及众人
一五零六年生于法国的法伯尔,少年时牧养父亲的羊群,一五二五年往巴黎求学,与方济各.沙勿略、依纳爵.罗耀拉同居一室,成为依纳爵召募的首位同伴。
但个别墓志中也有绘声绘色的叙事和性格特点描写:“精镌图章,亦工绘事”的是利博明;“德行之标,难以悉举,而坚忍之操,尤为特著”的有艾启蒙;陈圣修“与人克忍克谦,律已守约甘贫”;罗怀忠“施药济人,亲手理治各等疮毒,日日行之无少厌怠
我认识了拥有许多良善美德的圣母玛利亚,认识了将天主教再次传入中国并搭建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利马窦神父,认识了获得世界诺贝尔和平奖的德肋撒修女,认识了圣女小德肋撒,尤其是她不因自己的病苦而怨天尤人,临死前还喃喃自语:我不愿意少受一点痛苦
他告诉我:“多年来,周围的村子没有少忙活,山上的树只见栽、不见活,我们这个山上的树是自行繁殖。”若瑟山下是个教友聚居村,100来户,三面环山,土壤浅薄、土地稀少,村子就建在半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