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生活可以说是由简朴,牺牲和全心为他人服务的一种结合。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是德肋莎修女的座右铭,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对耶稣的渴望”。你们是如何生活她的神恩的?
我们内心都善与恶的界线,没有一个人有权利判断他人,却应该反思,改善自身!大众传播媒体企图叫我们永远作观众,好像邪恶的事与我无关,也决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教宗邀请众人反省,尽管在艰难时刻捍卫自己、保护我们自己和挚爱、维护自身利益,乃是人之常情,但有许多人「不求回报,一心行善,找到为他人操劳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催促这些人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时间和益处,全心为他人付出
(哥1:12-13)主啊,请帮助我成为祢慈爱的工具:让我的眼神、面容,都表露出祢的慈爱,总以这种微笑问候他人。我们是祢的工具,只不过尽我们一点点职能而已。但我相信,善举的方式与善举的本身同样重要。
他们完全地为了爱天主及他人(即使那些损害他们的人)的善,而选择积极地奉献自己的性命;这种态度包含了一种意识(不逃避)和自由(非无助)的元素,与被动受害者是完全相反的。
他说,服务其实“是件中性的事物,表示生活的一种状况,或一种在工作中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一个受别人雇用的人”。服务甚至会是“一件消极的事”,如被迫去做,或只为私利。
在生命的最后,父亲还关注着他人,特别叮嘱要把年龄比他大、生活困难的俞巧生给的300元慰问金,退还200元,并特别说明这是一条重要的遗嘱。父亲生病、治疗时间,没有向辛苦养育大的6位子女索取过一分钱。
是一种纯洁,忠信的和真正的自由,向别人开放,尊重他人的尊严,寻求善良,发挥喜乐和美善。新时代的希望,将我们从浅薄中,从冷漠或热衷自我的心态上,解放出来,这些是毒害灵魂和人际关系的毒素。”
这位年轻的以色列女儿没有选择保护自己免受世界的伤害;她没怕危险和他人的判断,而是前去与他人相遇。
四旬期的悔改能让我们走进主的圣言,活出新我、改变心灵,与主心心相印;四旬期的修和逐进我们与天主及人的友好往来,建立新的关系,革新自己;四旬期的分享改变我们的世俗观念,透过自己的成见,看清别人的优点,更新与他人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