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良性并非指信徒数量上的增多与膨胀,亦非单纯从基督教界的立场来考虑教会的完善与发展,而是将基督教置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探讨其更好地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必须具备的良性发展模式
但是我在地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外交中心的北京教区南堂的工作成为昨天,深圳教会的昨天已经结束了。
其实欧洲和北美今天的圣召观念也不是一开始即如此,那是二战以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高学历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只要你是一个勤奋的劳动者,就会享有普遍福利以上的好生活。
[1]」基督信徒往往更关心投身于社会、文化和政治,又常以为信仰是社会生活中必然的先决条件。但这构想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了,实际上,反而往往是公开地受到否认[2]。
我想说,传教士们的倾向各不相同,有些如傅兰雅等人,一辈子基本上是搞科学技术,为中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方针服务;有些如李提摩太之辈,热衷社会科学传播和中国政治,参与戊戌变法的理论和实践;这类传教士不热衷传教
保禄二世这样总结教会的使命、梵二的精神和世界的命运之间的关系:教宗保禄六世(是他,在教宗若望廿三和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中间,以同样的精神和坚持使梵二圆满闭幕)一再指出,在文化、社会,以及经济和政治各方面所作的一切努力
我认为我们教会在牧灵与福传工作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我们要服从国家的法律,按我们教会正统的教规,要把好政治关、信仰关;2、在当前的背景下传福音,我们一定要适应中国社会的这个大气候;3、福音本地化,立足中国文化
于是有学者提出区别,文明偏在外,凡是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生活上的表现,以及工艺与科学的成果,可以认为是文明的表现。至于文化偏在内,偏重于精神方面,包含了宗教、哲学、艺术等思想与习俗。
今天,人们可以充分认识到思维方式的不同绝非神学问题,而是纯粹的政治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正是这一点严重妨碍了各教会的共融,。
但出于复杂的政治原因,新中国不允许外籍传教士进入中国,1957年,55岁的艾伟德在中国的南部沿海兜了一个圈子后,入境无望,只好进入香港,在她看来,进入英控的香港也就是踏上了中国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