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新大陆被发现、世界人口大迁徙、欧美工业革命……而进入了二十世纪后,人类社会便接连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同时,在突飞猛进的现代科技和信息传播下,又兴起了直接反对基督信仰的无神论、世俗化
反观今天的教会,不管是西方的教会,还是中国的教会,教友越来越世俗化。西方许多教堂,主日参与弥撒的教友人数极少。更可悲的是,因为无人进堂,许多教堂被迫关闭,甚至转让给了其他宗教团体。
当今社会的思想、观念理论对教会的信仰内容产生很大冲击,教会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物质主义、现世享乐主义、多神多元理论使基督信徒的生活发生危机,教会出现的世俗化、自由化也引发纷争,内耗信仰滑坡问题,从而严重阻碍了福音的传播及教会的发展
然而,在遭遇世俗化冲击的当今教会,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在教会内盛行。此外,在信仰的实践中,出现了一种形式主义:信仰被保留在了礼仪与祈祷当中,却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同时要知道自己是谁,在基督的葡萄园里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明确自己的生活方向,否则修道生活就会走得很盲目、很世俗化。因此要让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帮忙自己明了修道生活的意义。
在日趋世俗化的社会,重新审视自己,增强教区、教会意识,重新发现信仰。2.努力付诸行动。3.不断学习、充实自己。透过学习,明确自己的责任,活出做盐做光的使命。
面对世俗化的挑战,面对太多奢华宴庆邀请,虽然这样的规定为牧灵福传非常有意义,也为应接不暇的神父们及其健康来说是一种保护,然而,毕竟大家身处现代社会,尤其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挑战也很大。
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宗教或信仰被宣告为注定要消亡,“世俗化”必将实现。由此宗教或信仰被看等同于“落后”甚至是“野蛮”在日常生活中,宗教或信仰也普遍地遭受到歧视,成为一个“敏感”和避之不及的词汇。
然而,由于教会开始“世俗化”,修道人也在个人生活,以及宣讲福音上开始“稀释”、马虎,人们渴望的“神圣”和“权威”也日渐淡化了。
就此而言,教会自身建设面临的挑战可能来自前者,如固步自封、自我主义或教条主义等等,如果梵二公会议有什么更新的话,那正是针对这些源自教会内部的挑战而言的;当然,也有来自后者的挑战,如生活世界的世俗化、科学主义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