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这段生命中,“帮助我们和他人接近天国的信仰善工”正在失去“青春和成熟期的活力、言谈及冲力”,正是如此,“使生命的真正归向的许诺更加透明,那就是在天主的世界里,与天主同席而坐”。
但是圣经呼吁我们和上主的灵一起悲伤,并开始为他人服务而工作。”关于“哀歌”、“哭泣”、“悲痛”等,建议大家去网上阅读张新毅姊妹的这篇译文。
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和自由在空虚的事物、让我们内在空虚的消遣上,当生命每天给我们提供与天主和他人相会的宝贵的珍珠时!知道认识它是必要的:为了找到它而辨别。商人的最后一个动作是:买了珍珠。
在我们的关系中,即使在我们的信德生活中成为顺从,真正提供聆听,让我们在同情和善待他人之名中变得柔软,那该是多么好啊!正如耶稣对客纳罕妇人所行的。为了改动而有的顺服。为了改动而有的顺服的心。
领圣体,念玫瑰经,堂里有事却不见他的身影;你看某某,似乎非常热心,但却常爱说是非话;某某还是会长,但却没有立孝敬父母的榜样……也许那些有错误的兄弟姊妹已为纠正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只是还没有达到让他人满意的程度罢了
当人放弃行善的意愿,就会成为贪婪的囚犯,需要任何其他更多的囚犯,愿意比他人出众的囚犯。这是丑恶的,这个过程,很多次也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认真地想想。
教宗由此问道:“我们是否相信圣体圣事的力量,是否相信我们走向他人、我们的服务即在于此,在朝拜圣体,在祂的起始与成全内?我认为我们失去了朝拜圣体的意识:我们必须予以恢复。”
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天主对我们也是极其慈爱,我们也像约纳先知一样常常界定我们心中的天主,常用我们狭隘的心去排斥教外人,我们总愿意天主按照我们心愿,不清楚自己经偏离了航线,宁愿行走在往塔尔史士的途中,也不愿意怜惜他人
他们不应该看作是被强加的新义务,而应该表现为希望分享他们喜乐的人,他们指明一美好境界,并邀请他人来参与这场盛宴。教会的成长不是通过改变别人的宗教归属,而是“通过吸引”(14号)。
这个餐厅不只是为提供食物,也为服务他人,不分种族、文化和宗教。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曾说:‘受苦的人属於我们的’。今天我们就是要把这个餐厅以他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