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望弥撒不热心的就是轻视我;领圣体无准备的就是冷落我的爱情!因为圣体圣事就是我爱人的明证。谁爱圣体,灵魂必得宠光,而且增加我的光荣;那不爱圣体的,也就得不到这种神恩。唉!
那九个在哪里?除了这外邦人,就没有一个回来赞美称颂天主吗?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主耶稣感受到的「心寒」。但祂的心寒不是自怜自悲,而是为不知感恩的罪的悲哀,为罪人难过。
它显示了天主那无法想象的忍耐,他永远都愿意从新开始。它也证明了先知们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受苦,这便保证了他们的可信性。耶稣的生活不可能比他们的容易。
救赎的真理更是如此,它的形式就是粗糙而简单的十字架,就是那在它上面的“可怜的”耶稣。
就这样过了大约50年,到了19世纪80年代初期,一位与伽大利纳同会的法国修女看了该书后,便决定去土耳其寻找书中所提及的那所房子。
果真如此,那做一个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好人”又有什么价值呢?在旧约圣经中,《约伯传》可谓是独特的一篇,为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打开了一扇门,提供了一种可信的结论。
但是,第二种则是进入心灵,使人陷入灰心丧志的状况:正是第二种悲伤,人必须坚决地、全力以赴地与之抗争,因为它来自那恶者。
福音的喜乐》中试图描述其他事物(others)(参52-75号),但更重要的是呼吁“一个具照明力的福传,藉以照明人和天主、人和人、人和世界各种相关相连的新方式,而且这福传能以核心价值启迪人心,务求达致那新叙述与新典范形成的地方
这位外邦人的宗徒还向我们保证,“如果那使基督从死者中复活的祂的神居住在你们内,从死者中复活了耶稣的祂也藉那住在我们内的圣神,使我们有死的身体复活”(罗8:11)。圣神居住在我们内,祂同我们在一起。
因此,耶稣的那种眼光充满对人的同情,接纳他们的灰心、整夜劳作毫无所获的挫折、有一颗空荡荡的心的感觉,正好像那紧紧抓在手里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