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外在的为贫困的捐助更有益于树立教会的形象,影响一个人的心灵,乃至一个社会的面貌风气。
教宗说这封信是这位神父的司铎心灵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他对基督和对人的爱,以及为贫弱者所作的服务。圣托罗神父寄给教宗的信中也附了另一封他的教友写给教宗的信。
在遇到烦恼时:“天主求你解除我心灵的烦恼,开心一点。”很简单、朴实。
有一天,不经意间,翻开《圣经》时我读到一句“我是世界的光,跟随我的就不会在黑暗里走,必要得到生命的光”这句话,就像一泓净化我心灵的清泉,使我从烦躁、迷茫中清醒过来了。这句话不就是为我写的吗!
我痛苦、悲伤,任何的慰籍都不能安慰我这颗破碎的心灵,就连最关心我的母亲,也只有令她失望的哭泣:她原指望我能成为天主的好女儿,没想到我竟到了绝望的地步。
孩子需要资助,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灵,需要我们做的太多太多!很多人认为这是杯水车薪,中国这么大,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太多太多了,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
通过学习,大大激发了教友对圣经的热爱,使天主的圣言潜移默化地深入人们的心灵。
因而一直地要避开圣母的面;说也奇怪,我不论走到何处或面向何方,圣母总是注视着我;忽然间我感到双膝发软,我莫名其妙地突然双膝跪在圣堂门的进口处,左肩靠在圣堂的门上,顿时间我的傲气和骄矜全部瓦解,流了许多心灵的眼泪
如有的年龄偏高,疾病缠身,家庭困难,子女不孝,心灵苦闷而寻求主的矜怜,供此机会也找年龄相仿的聊聊天,从而得到精神的安慰;有的是因为家中突发重病,天灾人祸、烦事连绵,一时经济吃紧,精神比较空虚,情感脆弱,
这种危险儿戏无疑是在孩子们白玉无瑕的心灵中播下了暴力的种子。还有奉行棍棒主义者、奉行享乐主义者等一系列错误的教子观念在社会上流行,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刻反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