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指出,爱和感到被天主所爱激励我们渴望“心中有他人”,而我们在四旬期默想的基督苦难正是服务使命的“泉源”:那被钉十字架的基督生活在穷人、受排斥者和饥饿的人当中。
因为它告诉我们,上主行奇事不需要极大的工具和我们杰出的能力,所需要的是我们的谦卑、我们向祂和他人开放的态度”。
耶稣治愈的能力没有遇到阻力,得到治愈的人回复正常的生活,且即刻想到的是他人而非自己,这意义重大,是真正“健康”的标记。
懂得崇敬,相信神圣的人对自己他人一定有所尊敬;对自然生命一定有所尊重;对人格力量一定有所崇敬,尊重自己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其次要接纳自己。
教宗以圣保禄在书信中说的“圣神的效果”来阐述“谦恭”(参阅:迦五22):那是一种仁爱的态度,扶持并安慰他人,在与人交往时小心“不要伤害”他人,却要帮助他人“减轻负担”,给予宽慰。
它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性格与情感模式,也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以及如何理解天主的爱。而这条从童年走向成熟、从伤痛走向疗愈的道路,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
在基督徒的爱德生活中,参与弥撒、为他人念经祈祷是一件好事,但爱德生活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诵念大量经文,做大量敬礼,更在于以具体的行为使这些经文和敬礼愈加圆满完美,这种行为则常常表现在我们每个基督徒力所能及的本分和工作
而爱护他人是目前教会团体和教会家庭特别需要的,是天主最看重的。人人为自己的祈祷不是信仰的全部,互相爱护(彼此相爱)、爱护他人才是基督最重要的命令,是信仰的核心要求。
好心肠的人,总不计较他人的过失;好心肠的人,总不往坏处想人;好心肠的人,总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好心肠的人,总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援助之手;好心肠的人,总盼望着他人身心康健事业有成。
为了教会和他人的益处,司铎在面对身体的痛苦和灵性的黑夜时,应把它当作完美的祭品奉献给天父。司铎应接受自己生命中的不同挑战与境遇,甚至是死亡,常常提醒自己:主给的我全要,主要的我全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