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奇的是,随着教堂钟声的敲响,罗马伯多禄广场上十多万守夜祈祷的信众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欢送这位谦卑老人的辞世——回归天乡父家!
妈是很温顺的女人,没结婚前就听家里的老人经常夸她如何孝顺、如何温柔、如何聪明,那时总不以为意。结婚后,置身于这个有些陌生的家庭氛围中时,才慢慢体会到。
我好奇地掀起门帘,看见房间的炕上坐着一个干瘦的老人,手里拿着一串珠子。看见我进来,赶紧把珠子藏进被子里。我问她:你是谁?她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我。我就跑到厨房问奶奶:前面房子的老人是谁?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最初教堂的规模要比现在大得多,附近的医院、学校都是教会出资兴建的。而现在所能留下的只是这个礼拜堂了。一块块青砖砌成了这座建筑,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的民居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老人院服务期间,我卧室的窗户正对着圣堂的圣体柜,圣体灯亮在我的窗前,也亮在我的心间。我随时可与主密谈。主耶稣你在这里吗?我的青春年华就消耗在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身上吗?
在老人的一再坚持下,儿女们只好把她接回家中休养。神长、修女和教友们知道她的病情恶化,天天都有人去看望她,安慰她,劝勉她把自己的病苦献给十字架上的耶稣。本堂神父也主动去给她听告解,送圣体,施行终傅圣事。
为了生计,年青力壮的村民都到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城市打工去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北方进德一行一到,村长立刻通过大喇叭通知全村村民前来领取赈灾面粉。听到这一喜讯,村民们快速来到了粮车停放地点。
不久前,笔者在养老院采访了这位84岁的沧桑老人。苦难的童年1932年9月,马立仁出生在凤翔县瓦窑头村的一个世代教友家中。他母亲命运多舛,嫁到瓦窑头前,曾嫁到凤翔太相寺村,丈夫去世后嫁到瓦窑头。
为了寻找目前还健在的当事人,研究团队先是找到了这片区域内的派出所,查询80岁以上老人的相关信息,同时找到辖区居委会,再通过居委会大海捞人。
赵庆华为神父背着兜子,陪着神父奔波了一夜……几十年之后,赵庆华老人还为神父的牺牲奉献精神感动不已!即便是神父回到老家后,还是不忘献县一带的教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