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禅宗的故事,一个书生到一个禅师那里大谈“道”理,自称已经悟道,大千世界不过空空如也,“俺已经了无挂碍,解脱自在了。”禅师笑笑,默然颔首。走的时候,禅师突然说:你的衣服背后怎么烧了一个大洞?
有这么一个故事,姚铎说,孔子某次经一国,正值国家庆典。观礼后,人问之,曰:“是仪也,非礼也。”正如孔子说“祭神如神在”;又如耶稣说,“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若4:24)。
让我们回忆一下可怜寡妇向亚尔斯本堂神父告解的故事。这位妇人的丈夫投河自杀了,她哭著对神父说:‘我是一个罪人,一个可怜人。我可怜的丈夫!他下地狱了!他自杀了,自杀是死罪。
主日福音记述耶稣宽恕淫妇的故事(若八1-11)。教宗说,在这个事迹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经师和法利塞人想要审断这位在犯奸淫时被捉住的妇人,而耶稣却想要救她。耶稣来不是谴责和判断,而是给予新生命。
4月17日上午修女在圣座新闻室与记者见面,讲述了关于苦路默想的故事。她目光中充满了安宁,许许多多站街女也有同样的体会,她们因着修女的帮助而重获自由。
她们当中有的是独自一人,有的带著孩子;每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是遭性剥削的受害者,有的则是为了逃离战争。
今天的她在香港离世,但是她的故事和精神活在我们的心中,她永远都是四川女孩,那个爱着四川、恋着四川的——“董妹妹”。本文作者与董育德教授(左)
教宗表示,这也是个有关常识的故事。仆人必须懂得等待,因为「忍受迫害和敌意是基督徒圣召的一部分」。当天福音比喻凸显出两种态度:「一方面是主人的目光,高瞻远瞩;另一方面是仆人的目光,看到问题。」
他又回忆起另外一个故事说:“几年前,我离开某个传教区时,一个小孩拿着一只鸡到我这里来,我那时想,他可能要卖这只鸡。
重视他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常常在他们身上看到障碍或(把他们看成)对手,并且在不认识他们的面目和故事的情况下便作出判断”。教宗提醒说,耶稣教导我们“不要判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