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复活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使信仰祂的人放射出真理的光芒,驱逐世界上错谬的黑暗;使生活在绝望、涕泣之谷的人得见救恩之希望的光辉,再度爬起,奔向救主耶稣基督的怀抱。
遍体伤痕血迹斑斑慢慢地走向各各他,她的眼里充满了绝望。到了名叫哥耳哥达的一座山上,兵丁拿苦胆(一种轻度麻醉剂)调的酒给耶稣喝,他没有接受。
绝望之际,一个熟人将浑身湿透、一身泥泞的儿子领到跟前。母子相见,悲喜交加,抱头痛哭。原来这位熟人去学校接孩子,巧遇跌到水沟的詹永江,将他带了回来。
在这些黑暗的境遇中,人很容易看不到希望,甚至绝望,进而做出糊涂的选择。来自路加福音关于复活的记载(路24:13-35)为我们描述了主耶稣的复活带给妇女们的惊喜和害怕,以及在困难中失望的门徒们。
这些都是犹太家主的日常行为,但是,耶稣基督以圣神的恩宠来完成,祂为这两位共餐者重现了增饼,尤其是圣体的标记,即十字架上的祭献与牺牲。
在平反昭雪之日,那位满腹牢骚者早已命丧黄泉,而旷达乐观的这一位,重返校园任教,创作了很多得意的乐曲,为人间增添了美好的音律。和那位役仆的皇帝梦一样,都得到了心灵的宽慰。
事实上,在早年的希腊文学里,如荷马的史诗《奥德赛》就用evangelion这个词,表示一个报信者传报的好消息,尤其是关于战事胜利的消息;此外,也指那报信者获得的酬金和民众因这消息而向神奉献的感恩祭。
首先我们去养老院参观,看到的是一个个病状百态的老人,他们被护理人员推到门口的楼道两旁,经修女介绍他们失去了任何生活的能力,在他们整洁的衣貌和那灿烂的脸颊上,在这个大家庭的卫生场所里面,可以感觉到他们背后的奉献者(
后来,潘国光神父在上海传教期间,中书公(徐骥)日侍左右,化诲者,数以几千计,旧堂不能容众,因谋于中书公,复建堂于县治之北安仁里,又置田二三顷,取租足用,以备不继……在徐光启的影响下
他正如若翰,并不煊赫与声张,而是把除免世罪者指给人看。他老人家所有的作为都是以此为目的的,愿意“流芳百世”的心态在他老人家的灵魂深处是无法觅到踪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