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我们师生共同度过的最艰苦的人生历程,是神父以父亲的大爱支撑着由10多位年轻人组成的修院之家,那时的我们,经济无保障,衣食住行无着落,是神父历尽艰辛,受尽劳苦,为我们寻觅安身之所,
我们中华民族每遇灾难,人们都会纷纷献出爱心,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无论是师生还是商贩,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会行动起来为遇难同胞送去温暖,甚至还有一些自愿组成的志愿者去救灾。
从小学时期,学校就组织学生集体参与教会的圣事活动,在著名的朝圣地,我们看到老师亲自讲解,在教堂里,师生一起参与弥撒,还要组织学生办告解、开圣体。
罗马教廷驻华公使蔡宁主教也来绥远视察,慰问当地的天主教神职人员和教友,经归绥市天主堂本堂白祥神父的筹划,在“九·一八”纪念堂(解放后重建为工人文化宫),召开由全省中外神父,公教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哲学院全体师生,市内各公教学校师生
1958年,一百多年历史的土山湾终至关闭,余凯和叶先生,两位师生在这所郊外的画室里形影相吊,孤独坚守,直到1966年的文革爆发。《圣母抱耶稣》叶先生,1942年生于上海。
于是,就在昨天,毕业班的修生们慷慨地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儿积蓄奉献出来,精心为全院师生准备了可口的饭菜,以实际行动向大家传递了源自基督的爱和温暖。
第二年春天,我带领师生及教友,给刚修建的圣堂院里,栽满了白杨树及松树。白杨树后来长大了,再一次修建堂里房子时,做了材料。现在堂院里还保留着几棵那时我们栽的松树,都已经是大树了。
神师先是笑了笑,随后脸色郑重起来,说:“我们的师生缘分只有三天,明天我不再来了。希望你继续苦学苦练,将来必是一代书画名家。”
黎君本非教友,只是幼时就读于慈幼会学校,是旧时青龙港海星圣母院北袁家幺子——袁鹤清神父的学生,师生情谊深厚,多年保持往来。
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年近古稀的学生到王修女住所看望她,身在外地的学生也经常打电话问候,可见师生间的情谊是多么深厚。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文革的到来,王芝如修女迎来了人生中最为苦难的一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