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教民”、“富之”,让民众解决温饱问题,乃至小康富裕。进而“教之”,教化他们,让他们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衣食足而知荣辱。
沃特.卡斯帕枢机提及罗哲兄弟的另一个领域的使命时说,这是他的一个痛苦,“国家与人民,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之间的分裂”。
十六世纪后,西方天主教会和印度天主教会又传说:耶稣基督十二门徒之一圣多默曾从圣城耶路撒冷出发,来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城,从那里渡过波斯海来到索科特拉群岛,再启航来到印度南部富裕的马拉巴城市,宣讲福音,
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真正领悟保禄宗徒在致斐里伯书信中知足知恩的感受:“我知道受穷,也知道享受,在各样事上和各种境遇中,或饱饫或饥饿、或富裕、或贫乏,我都得了秘诀。我赖加强我能力的那位,应付一切。”
即,经济实力强的教会帮助弱的教会,富裕的教友帮助贫穷的,彼此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谋发展。5、在“福传”中要因地制宜,因才施教。
教宗说:在富裕国家,我们被诱导去消耗过多粮食,然後再为过度消耗采取补救措施。这种荒谬的‘生意’使我们不再关注真正的饥饿,身体和精神上的饥饿。
听过很多信仰的见证,诸如生病求主得治愈后而变得热心,困境求主得富裕后慷慨地捐献,看到奇迹后热情澎湃地宣讲等等,虽有所触动,但似乎总不能深刻地打动内心,也许是自己心硬的缘故吧!
加辣修女生长在一个富裕、虔诚又关怀人群的家庭里。她的家人先後回应了上主的召叫,两个兄弟是司铎。此外,她的老师汉瑟尔(LuiseHansel)女士是皈依天主教会的诗人,为基督信仰的恒久孝爱作出生活见证。
这当然很复杂:我来自一个富裕的国家,我可以改变,但我的国家不能,它只会带来更多污染。
在这里无论贫穷、富裕,无论身居高位还是地位卑微,他们都是一家人、一条心,心中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