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徵祥(1871-1949年):上海人,中国外交家、政治家,历任公使、大使,1912年任外交总长,曾参加巴黎和会,最后升任国务总理。原信基督教,1911年皈依天主教。
不久由陆徵祥领导的中国外交部请求摩纳哥亲王驻罗马代表卡彼罗伯爵充当中国与教廷建交斡旋人,并希望通过他与教廷建交。7月2日,吉塞佩白莱里总主教被任命为宗座使节出使中国。
信德网讯2012年是中德文化交流使者、著名的科学家、中国教会初期传教史上三大奠基人之一的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诞辰420周年,为此德国大使馆与大连金州新区管委会、大连艺术学院主办将于6月11日在国家大剧院进行首演清唱剧
当近代基督教运动在中国较为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时,作为文化传教的一个有效策略,基督教文学也顺理成章地在中国得到了移植和延续,并且形成了一条不容忽视的支流,汇入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洪流当中,尽管它远没有左翼文学
I.中国天主教神学教育概况 中国天主教会到今天还没有能够发展出具中国文化特点的神学思想,还依然披着厚重的西方文化的外衣。
教宗给予中国教会的慈祥关爱、对中华民族的高度重视、对习主席的真诚问候,更是给国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1614年耶稣会士金尼阁神父回罗马上书教宗准许在中国行中文化礼仪,1615年3月20日教宗保禄五世应金尼阁的请求,由礼仪部颁谕准许以中文举行弥撒圣祭,诵念日课,任何当地(中国)神职人员并准许翻译《圣经》
该堂始建于1883年,钟楼为中国清代典型木架结构,富于民族特色。经堂呈十字架形,土木结构,属法国风格。上世纪50-80年代被基层政府接管使用。80年代中期落实宗教政策归还。
3.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世俗化趋势 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具有强大的世俗化基因,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政经发展更是推波助澜,大有将世俗化进行到底的势头。这当然与中国近现代发展史是分不开的。
应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的邀请,英国国教圣公会领导人,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姆斯博士(RowanWilliams)于10月8日抵达上海,开始了他首次对中国进行的为期两个星期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