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神父在堂区工作时,对服务人灵及开展儿童福传工作尤为专注,定期举行儿童弥撒、接待教友,不辞辛苦,从不懈怠。虽然年事已高,只要教友有圣事的需求,苏神父肯定会在最短时间给予教友圣事的滋养。
[32]有关特殊团体弥撒,请参看圣礼部,《牧民行动训令》(Actiopastoralis), 1969/5/15,AAS,61(1969),pp.806-811;有关儿童弥撒,请参看圣礼部,《儿童弥撒指南
牧羊人、铁匠、面包师傅、乐师、打水的妇人、玩耍的儿童……,都在说出日常的圣德:以不平凡的方式欢乐地履行日常事务;耶稣就是这样诞生,为与我们分享他的生命。7我们渐渐来到山洞,我们看见玛利亚和若瑟的圣像。
她在全世界127个国家有600多个分支机构,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发展机构,仅1960年一年,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儿童之家。但是她的总部只有两个修女,一台老式打字机。
这位成功企业家的儿子,放弃了一切,在乌干达患病的兄弟姊妹中服侍基督,这告诉我们的年轻人,不要靠镜子来为自己模造形态,但应看那些在福音的旅途上很可能已走得较远的人,以明白主以何种形态、如何和在何处召叫他们
一名交城大山上的慕道者患病没钱住院,李神父请一位教友医生出诊看病,并买好药送过去。
——记热心临终关怀、躬身殓葬亡者的王崇喜教友他几十年如一日,虔诚助临终、救炼灵,热心帮助安葬新亡者,包头市区的十大医院、五大公墓、殡仪馆、火葬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许多患病教友家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最后,病人圣事让我们经验在患病和痛苦中的神圣慰藉。
初始,毕竟是一个有四十多年乙肝病史、二十多年冠心病史、十五年癌症病史的人,患病治病已是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无非是比较严重而已。因此,女儿买了一些往年病发时治疗的常用药物,并为她输液。
印度的德肋撒修女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服务弱小上,亲自去大街上把患病的人找回来,不怕脏,把爱给予那些人,最后不仅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连各国总统都对她敬佩不已,这才是我们信仰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