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只是在强调行善时要低调,不可故意张扬而贪图虚荣;耶稣所说的“你的眼引你犯罪,你就挖出它来扔掉;你的手引你犯罪,你就砍下它来扔掉(玛5:29-30)”,也是为了强调恨罪的程度要深切要强烈,即使情同手足
他首先表示,与会者们继续谈论前一天下午的话题,强调务必进行深入的生态皈依,提倡「生态罪」和「残杀生态」的概念。人们不该继续自视为大地的主宰,而是个客人。有人建议,应该推动平信徒的生态使命。
「天主的决定是明确清晰的:为了揭示祂的爱,祂选择了一个小城和一个被鄙视的城镇;当祂到达耶路撒冷时,祂与罪人和被排斥的人为伍。这个城里的居民都没有注意到天主子走过这些街道,彷佛祂的门徒也没有注意到。」
教宗表示,社会不平等与环境退化有着「同样的祸根」,即:「渴望拥有并掌控弟兄姊妹、大自然和天主」的罪。面对这一切,基督徒不该无所作为:基督徒的望德支撑着彼此共享的意愿。
那个客纳罕妇人“为女儿呼求耶稣”,坚持不懈地要求“得到垂允”(参阅:谷十五21-28);对那个被四位朋友带来的瘫子,“耶稣先是宽恕了他的罪,然后才治好他身体上的疾病”(同上:二1-12)。
这福音以4个动词来表达:‘基督照经上记载的,为我们的罪死了,被埋葬了,且照经上记载的,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现给刻法,以后显现给那十二位’(格前十五3-5)。这福音是许诺的圆满,赐予众人的救恩。”
因着耶稣,希望生而复生:为那些遭了罪的人如此,甚至为那些犯了罪的人也是如此。”
在那里他被判以蛊惑民心罪遭逮捕,被拘押在凯撒勒雅海事局。两年解往罗马。(宗27:1—28:31)公元64或67年,在罗马的保禄以身殉道。他为基督的福音作出了极为超凡的见证。
(耶31:30)厄则克耳先知书第18章中说道:“倘若这人生了一个儿子,这儿子虽看见了他父亲所行的一切罪过,但考虑之后,却未依照去做……这人必不因他父亲的罪而丧亡,必得生存。
人的圣召是从天主来的,有圣召而不随从是罪。然而要随从,确实老人晚年生活无人照管。正是在这种矛盾中,不少圣召资源悄悄流失,致使教会出现了“青黄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