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基团则像一个“信仰家庭”,成员间彼此熟识,能敏锐察觉同伴的信仰困惑、生活危机或灵性干枯期,提供及时、个性化的关怀、代祷与支持。
神父回忆说:我从小就能熟背早晚课经文。那时候晚上不念晚课母亲就不让睡觉,早上不念早课就不让吃饭,还必须和全家人一起念。中学时代,四旬期内,每天下午放学先要进堂拜苦路。
当然,也可以帮助炼灵早升天国。对身体不太健康的人,很难只吃面包与清水,但他们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斋戒,例如:禁烟、戒酒、锻炼身体等等。
她是一个虔心敬主的人,平常早晚课、玫瑰经、圣母祷文、慈悲串经从不缺,读圣经、拜苦路都是她喜欢的事,如今病情加重,虔心祈祷更是她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一星期后,病情并没缓解,相反更加严重。
我在早弥撒中邀请大家,不但要与无染原罪的圣母同行,纪念光荣的圣母,同时,我们也要与痛苦的圣母同行、与圣母一样去陪伴十字架上的耶稣。假如今天耶稣被无辜地传染上了艾滋病,那么,我们如何面对?如何接受?
由马仲牧的父亲(早年在庙里学过经,有文化)绘制蒙古字体,带往北京制模铸造活字。石主教花费了三百两银子建起了厂房,于是办起了鄂尔多斯草原上第一所蒙文印刷厂,印刷课本、圣书。
每天的早弥撒,拜圣体,玫瑰经几乎雷打不动。他常常说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起来作好了这些神业,把什么都交托了,自然会心安理得,从容不迫了。教会中有一句话说,怎样祈祷就怎样生活。祈祷律决定信仰律。
他说:“范神父和我是老同学,他长我三岁,晋铎又早我三年;文革后,我们又在教区内相处三十多年。他一心扑在福传事业上,把牧灵当做头等大事,是我们神职的好榜样。
经常看到他早饭后拿上两个馒头骑上自行车就出发了,为了不给人添麻烦,神父极少在教友家吃饭,饿了就在街上吃个凉馒头,在当今这个吃喝享乐的年代,这种牺牲克苦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的修道生活。
他说:“范神父和我是老同学,他长我三岁,晋铎又早我三年;文革后,我们又在教区内相处三十多年。他一心扑在福传事业上,把牧灵当做头等大事,是我们神职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