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我希望我们中国的教会能贯彻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的精神,主教关爱神父,神父关爱教友,充分发挥修女的特殊作用,大家拧成一股绳,教会从上到下一条心搞福传。
梵二大公会议特别强调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文字福传,而“信德”就是利用报纸传媒这个工具,在全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字福传,这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
教会表现了她的大公性。天主教在全世界时刻不停地发展。她认为引领普世人民走升天之路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天主教相信:最终人类都要皈依天主的怀抱。
下书院法国传教士洪广化参加梵蒂冈第一次大公会议回川后,于1856年把四川代牧区分为川西北和川东南两个代牧区,1860年他考察了白鹿镇以后,先后在此处修建了备修院及多处教堂。
如此,要是没有圣传——包括教会的权威,教父的共许,大公会议的公断——我们至今都不会拥有确定的圣经,而是仍然面对一大堆驳杂的古书。
而继续的道路则是梵二大公会议中建议的、从保禄六世的《在新世界中传福音》到教宗方济各的《福音的喜乐》各个时代宣讲福音的教宗训导中所阐述的。
尼西亚大公会议(325年)申斥亚略异端,编订信经,郑重承认“耶稣基督是天主子,父的独生子,亦即生自父的性体:他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他是由(父)而生的,而非受造的,他与父同性同体
(参阅梵二·教会宪章28#)过于狭隘独立的堂区机构建设,可能有损于教会的至一大公性。今天中国的许多司铎在奉行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信条同时,也在尝试福音和教会的本地化。
我们经常以「全球性」的角度来看,正如天主教会是大公、全球性的,我们从不希望我们的工作受到地区性、政治因素、各种信念等而有所局限。然而,我们的使命就是令天主教徒更「天主教」。
圣教宗保禄六世在1964年11月21日给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的与会神长致词时,确认了此称衔,并规定“广大基督子民,今后得以此至甘饴的名号,称誉天主之母之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