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起初是源于神学,尤其是西方现代科学的兴起完全是根植于宗教土壤中,是宗教提供了科学研究所需的哲学框架,科学与宗教不是冲突模式、不是无关模式,而是对话模式、基础模式。
该书源于教宗未能接受一个电视访问。 一九九三年,教宗曾同意就当选十五周年接受梅索里访问,并计划在意大利国营电视台及海外电视台播出。 但梅索里对在电视上访问教宗表示怀疑。
其实“避静”一词源于耶稣基督,出于《圣经》。它是一个拉丁语Secesus译为“退省”、“退隐”、“避开尘嚣”、“静修”等。
这个墓志铭一般低沉的句子源于天主教会早期公开忏悔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中,忏悔者为表示哀赎自己罪过,将祝福过的灰洒在头上、身上,做为每一个自省而自醒的四旬期的始端,这样的一个仪式就充分体现深刻的剖析与自识:
天使“Angel”一词源于希腊名词“angelos”,希伯来文及希腊文称之为“天使”或“天神”,在圣经上多次提到他们。在一切古老的宗教中,都有他们的存在,是神人之间的中间受造物。
5、被救赎源于基督的召叫和恩宠,因为天下万国没有赐下别的名字,使我们赖以得救,唯有耶稣基督(谷十章11-27富贵少年之比喻、路十四章15-24宴席中的比喻)。
而悲悯,顾名思义,就是悲天悯人,是一种源于同情又高于同情的博大情怀。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心存同情、悲悯不仅是人性善的基础,更是我们社会道德大厦的基石。
在今天晚上燃起的是希望的烛光,是生命的亮光……我们的教会有兴有衰,但我们对圣母的敬礼却长盛不衰,因为对圣母敬礼的这颗种子,源于加尔瓦略山的十字架,当时耶稣说:看,你们的母亲!
主题源于中国民歌《茉莉花》,在民歌的旋律基础上进行了变奏,试图表达出民歌本身体现的特殊的、美好的氛围。
教会的日课祈祷源于隐修院的时辰祈祷,在隐修院内,除开工作与睡眠,充分利用时间,每日七次祈祷,以呼应主耶稣所言“应当时常祈祷,不要灰心(路18:1)”和圣保禄宗徒所言“不断祈祷(得前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