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默盎学习到,天主不是在特殊非凡的事件中来到我们中间,而是在我们看来单调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活动沉闷的节奏中、在以忍耐和谦逊进行小事时、在努力承行天主的旨意时,”天主来到我们中间。
事实上,我们可以尝试预测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但很大程度上,现实是由无法估量的事件组成的,在这汹涌的海洋,我们的船有时会被波浪颠簸。而勇德使我们成为不会害怕或气馁的坚韧的水手。
9.问:这一事件给以色列人带来什么属灵的影响?答:以色列人看见了上主施展的大能,对上主产生了敬畏,并信从了祂与祂的仆人梅瑟(出14:30-31)。这是他们信仰旅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尽管岁月流逝,这些悲剧事件仍是对战争破坏力——特别是核武器毁灭性后果的普世警示。
的确,在成为信仰事件之前,同情是一个人性问题!在作信徒之前,我们被召叫作人。我们可以想象,在耶路撒冷住了很长时间后,那位祭司和那位肋未人急于回家。
只有天主在人身上和在人的心内发光时,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受到天主的承认和爱,只有在这个情况下,即使人的状况是多么的可悲,祂的尊严总是不可侵犯的。
纳匝肋提醒我们家庭的意义,家庭的共融之爱,其简朴之美,神圣和不可侵犯的特质。
如建造万里长城曾抵御外来侵犯,可是世界上想起秦始皇的又有几人呢?不可一世的古罗马凯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生前人们对他们顶礼膜拜,而死后一提到他们,并不是敬拜,而是痛恨,说他南征北战劳民伤财。
心理学上将愤怒定义为:愿望或者利益一再受到阻值、阻碍或者侵犯,内心紧张和痛苦逐渐积累而导致的带有反抗和敌意体验的情绪。
这罪滋生了奴役文化(参:创九25-27),它的后果会从一代延伸到下一代:排斥他人、对人虐待、侵犯他们的尊严和基本权利、把不平等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