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四川南路36号,兴建了上海圣若瑟堂——洋泾浜天主堂。
此外,神长教友一行还参观了车浜无染原罪始胎堂和张泾天主堂,了解了当地教会的历史和现状,从中受益匪浅。
第三站是车浜无染原罪始胎堂。最后一站,是奉大圣若瑟为主保的张泾天主堂。1937年,两个日本士兵,来到张泾天主堂里。当时的本堂金文琪神父为保护贞女,被日本人枪杀,神父的尸体停放在堂里。
徐家汇的“徐家”是明代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的科学家、大学士徐光启家族;“汇”则是河流的汇合,也就是现在成了肇嘉浜路的肇嘉浜和漕溪路的漕溪汇合之处,其具体所在叫土山湾。
近四百年来,人们多次修墓,最早是崇祯七年(1634年),赐葬于肇嘉浜、蒲汇塘、法北三条水道汇合处;1930年,天主教会重修牌坊,并在墓道中建了大理石十字架。
1641年,始营葬于徐家汇肇嘉浜畔的赐域。
直至1641年,始营葬于徐家汇肇嘉浜杞原的赐城,这次葬礼自南门外的双园至西郊的徐家汇,历时三日。第三日清晨,上海县知县首先到墓,代表皇上致祭,仪式隆重。
1980年出任昆山陆家浜天主堂本堂神父,兼管太仓。在新时期内开展教务牧灵工作:开办要理班、唱经班,培育男女修道圣召。在昆山及太仓全身心投入复堂、修堂、建堂等繁忙的工作。
而当时,在法国首任上海领事敏体尼的胁迫之下,经上海地方当局同意圈定的“法租界”,还仅仅局限于洋泾浜与县城间的986亩土地上,距离徐家汇还远着呢(直到最终,徐家汇以南的土山湾一带也不属于法租界)。
清朝末年,徐家汇南半里许肇嘉浜中段一转弯角处,因有一座高二丈,长十余丈的土墩,俗称土山湾,属上海县二十八保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