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以后,他就一面在京城读书,,一面总是把那把檀香扇拿出来欣赏一番,或者每逢良辰盛会,总是揣在袖中,不时玩赏吟看,像璧玉一样珍惜。几年后,他获取功名。明朝天顺六年,木元经到吏部为官,负责缮写。
教友们说她是一个“昼夜祈祷的人”无论何时都看到她拿着念珠念经。她说:“感谢好天主让我摆脱世俗的烦恼,专务祈祷。我也求天主让我的手指灵活,永远让我能握着念珠。”
真正让我萌生想要修道的念头,是在一个晚上,那时候都点煤油灯,我点着灯看《默想全书》,书中有一段默想圣经的一个场景,就是耶稣十二岁讲道,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家乡,这一段深深的打动了我。
这正是祂在升天时的许诺:“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耶稣升天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教宗说:我们听到雅各伯宗徒对那些夸耀自己是基督徒,却剥削他们的工人的人说:‘看,工人们收割了你们的庄田,你们却扣留他们的工资,这工资喊冤,收割工人的呼声,已进入了万军上主的耳中’
然而,耶稣对我们说:『你看!如果你不自我边缘,没有感到处于边缘地带,你就没有救恩。』这就是谦卑,一条谦卑的道路:感到自己被严重排除在外,需要天主的救赎。只有祂能拯救我们,而非遵守戒律。
看到他在死亡线上挣扎,她怜悯他,所以经常特殊地照顾他,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深深地爱上了他,这份感情诚挚而专一。消息不胫而走,医院同事们的苦口婆心规劝,家人的阻扰,始终未能改变她一片赤诚相爱的心。
领圣体后东瞧西看,弥撒过程中随意走动、接打电话,趁神父讲道时聊天。甚至在南方的某教堂念玫瑰经的时候,聊天声居然大过了念经的声音。
从这个观点看,家庭是真正的小型教会,能对最弱小的人、受排斥的人、穷人、孤独的人、病人和外乡人表达仁爱和关怀。文件提到,在这段世界主教会议的旅程中,反省了牧灵陪伴离婚再婚者以及允许他们领圣体圣事的问题。
教会不从古堡的玻璃窗看人类,判断人或将人分类。教会是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由罪人、需要仁慈的人组成。这就是教会,基督的真净配,设法忠于她的新郎及其训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