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柳枢机兴致勃勃地与作者“交流”网络媒体白柳枢机喜欢中国文化,关心、理解和尊重中国天主教会,生前曾多次应邀访问中国,探访多个教区,并积极促进和推动中日两国地方教会与中日两国民间之间的友好往来。
我们在一起工作气氛非常愉快,他们会拿出所经历的那些因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误解而产生的“笑话”,比如跑到超市用蹩脚的中文买“米饭”,因为英文中大米和米饭是同一个词。
基督徒的圣善生活不是因为我们要被其他人更辛苦,而是因为,从中国文化孔子的教导而言,这是做人的常态,从信仰的角度而言,这是我们天主儿女生活的本质体现。
虽然91岁已是高寿,而且在中国文化中这么大岁数老人的葬礼还属于“喜葬”,但这位老朋友的突然离开,还是让海内外的一些华人神长教友及众多中国朋友感到不舍和悲伤。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信仰呈现在一种杂糅的中国文化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传统信仰的根基,不过现在信的人也不多,几千年来对中国人起到支撑作用的东西已经被彻底毁掉了。
他努力学习中国文化,读中国书,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国语,用毛笔写漂亮的行书。
基督教进入中国的许可证不是政府的认可,而是中国民众的认可、中国社会的认可、中国文化的认可。有了民众、社会、文化的认可,政府的认可是必然的。
教学工作之余,编著有《天主教于三秦大地——以周至教区史略为例》,著有《今日中国天主教徒的灵修》、《浅谈当代中国文化领域内的基督宗教伦理》等论文。
就中国文化而言,许多人会相信新婚之日喜筵缺酒是不够吉利的象征,也许是新婚夫妇未来与许诺的不圆满象征。对当时加纳婚宴上的人也难免会有类似感受。让人可喜的是耶稣的变水为酒填补了这个不圆满。
就我本人看来,推动神学本地化主要有三个方面:1、跟我们中国传统思想来一个对谈,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比方说儒家、道家、佛教,这三个主要的传统对中国的文化有很深的影响,今天还是中国文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