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跟门徒一起吃最后的晚餐,也给群众吃五饼二鱼,耶稣是何态度?怎么现在就变了味道呢?基督的爱催迫着我们(格后5:14),由于我们缺少基督的爱,给教会之门筑起了道道门槛。
那是父亲离世前几个礼拜,我用轮椅推他出去走走,途中买了他最爱吃的碗面,在图书馆吃的时候他提出:我们回去给娘也买一碗吃吧。父亲口中的娘即我的母亲。
我吃这么好、这么饱,算不算克苦精神?是不是应当学习抑制、淡泊、节俭?我在哀矜施舍时,有高高在上、喋喋不休、伤人自尊的表现吗?在主日瞻礼,我仍不能停止手中的工作吗?仍然像平日那样紧张繁忙?
这位工作人员收下钱,郑重地对我们说:「需要吃多少,就点多少!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有那么多人还缺少资源,你们不能够也没有理由浪费!」我们脸都红了。但我们在心里却都认同这句话。
那时候,吃没有吃的,用没有用的,丈夫被迫无奈出去打工,留下我和两个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想吃口水还要怀里抱一个,手里领一个到200米远的地方去挑水。公公看到了我的艰难,就隔几天过来帮我挑几担水。
天主下令给人说:你可以吃园中的任何果子,唯有从知善恶树长出的果子不可以吃,你若吃了,你就会死。
在那种苦难的情况下,她对父母十分孝敬,有点可口的总是给老人吃。邻居有两个老人,基本没有生活来源,吃穿都十分困难。她宁肯自己少吃一口,也要给大娘送去一碗。那时她自己也是吃不饱啊。
孩提时曾做过这样一个梦,在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年代,甘河镇有位名叫仁恩的小孩和同伴在村口玩捉迷藏,当他急冲冲跑到垛前找藏处时,见一老乞丐躺在那儿有气无力地说:“请给我点吃的吧,我快饿死了。”
我儿不在,我那个不孝的媳妇整天骂我,不给我吃,不让我进门,我该怎办啊?”说着大哭起来。等她哭完后,神父说:“请你好好想想,你和媳妇是怎样弄矛盾的?”
可惜椿芽可以吃的时间太短,用不了几天便会变得粗枝大叶,失去了那种鲜香的韵味,真有一种“昙花一现”的感觉。“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椿芽的可食季节远去了,勾起了我多少的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