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十七世纪的意大利人;曾在中国担任耶稣会士和传教士;是在天主教本地化“礼仪之争”14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人物之一;通过对有关作品以及孔子著作介绍的翻译,他在中国与欧洲思想之间起到了媒介作用;为培养中国耶稣会士
其次,中国教会需要开放自己,向中国社会打开自己,与社会各界人士对话,与当代的思想与文化对话。教会应该有自信,我们有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古老而美好的传统,我们要以开放的胸襟勇敢地呈现自己。
另外,在牧灵工作中我们还是要跟广大教友提到,要坚定我们的思想,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这条路,不能被外面一些不同的声音所动摇、所影响。
从媒体上看到的,身边接触到的让我产生了一种忧患意识,同时我也产生了一种思想:不愿意随波逐流,愿意为这个社会,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
这些恶种,也同样具有强大的能力,它们疯狂地在我们的心田里滋长,扭曲着我们的心灵与生活,附着在我们的思想里、言语上、行动中。
首先,会议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此次会议所揭示的正定教堂惨案的过程,表明了在面对侵略、邪恶之时,正义的、人道的和爱国的力量,如何超越恐惧勇敢抗暴。
神学教育的本地化,必然涉及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本地化、处境化,其实是一个整个的普遍的文化上的问题。
他的神学博士论文选题和教会福传有关,其中提到了平信徒在教会中的地位问题,而那时梵二会议还未召开,他那清晰的思想表述对参与梵二会议的神长及神学顾问们有一定的影响,据说其中某段文件段落直接源自其论文。
著有:《张衡、科学与宗教》、《论基督之大与小:1900-1950年间华人知识分子眼中的基督宗教》、《圣经的语言和思想》、《古希腊、罗马与基督宗教》、《基督宗教知识辞典》;合译有:《基督教导论》、《基督宗教伦理学
转换一个思想的视角,我们应当考虑中国社会、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说法,它们是怎么被提出来的?而上述这些信仰现象或信仰实践的社会关系,为什么还是不能说明中国人、中国社会有没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