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若增加了建立关系的能力,也就增长了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信赖,他的视野就会放宽,对未来的观点就会更远,渴望与他人共同建设公益。
人一旦向他人开放,就能实现相遇,并在这相遇中获得了意义。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有意义的。
当他人有难,我们真能够放下舆论与想法,把平安带给他人,而不受其身份、状况的影响吗?真能够活出基督,爱每个人,如同兄弟姐妹吗?老实说,我对生命、爱与希望还有很多的疑问和怀疑。
他说:“我们需要改变,我们需要他人来提醒我们被忘记的事。”他解释了耶稣会目前的情况,说该修会的圣召今天来自与过去不同的地区,耶稣会的前途在亚洲和非洲。
将来衡量我的尺度就是我用来衡量他人的尺度。我把我的标杆放在哪个水平?一个高水平吗?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我们不仅要在自己所行的善事或所做的恶事上有这样的考量,更应该在我们持续的生活方式上作这样的考量。”
怜悯心不同于「大发慈悲」,而是能「与他人缔造新的关系」。事实上,「我们的怜悯心是抵抗冷漠这种传染病的最佳疫苗」。一个人若是心生怜悯,便能从「事不关己」转变成「重视他人」。
相反地,「这份勇气源自于纯真善良,即:承认自己渴望善、他人的需求,以及我们心中感受到的更深层的需要。这一切促使我们敞开自己,在我们内激发健康的好奇心,催促我们与他人分享生命。
他表明,在他人的协助下克服虚伪,有助于改变人心并在世界上撒播善的种子。「事实上,心中要么滋长仇恨,要么萌生友爱。就福音而言,心灵是人的内在。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和我们自身的行动,可以深入人心」。
适时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适应他人,才能勇敢面对自己,面对生活,面对世界,意志如水一样自强不息。有容乃大的水: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约翰认真地思考了好久,认为自己最可恶的东西就是幸灾乐祸,看到他人的痛苦和不幸缺乏同情心。那么,如何做一棵“能流出汁液为他人治疗伤痛的珍贵树木”呢?一个雨天,没带雨具的约翰正奔跑着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