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样的家庭,神父没有向他们宣讲什么,而是怀着基督的大爱和他们一起走进了田间,在和他们一起劳动的同时,也把福音这颗爱的种子悄悄地撒在了他们的心田,也撒在了我的生命里。
「天主教失智老人社会福利基金会」执行长邓世雄致词时说,所有天主教长照机构在被召叫的恩典中,不但努力活出爱,也在重现生命的价值。这位新店耕莘医院院长稍后当选为协会第一届理事长。
在修院服务的三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最有价值,也是最值得怀念的三年。痛苦和磨难是艰辛的、漫长的,但天主的赏报也是丰厚的。
为此,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今天的公开例行接见中特别提到了因盲目的种族仇恨而失去了生命的无数无辜者,他们“被流放到这一惨无人道的场所、被关押、直至死亡”。
诸位教宗的认可教宗方济各透过几位前任的举动,重温小德肋撒见证的卓越价值得到认可的各个阶段:首先是良十三世教宗,他允许圣女15岁时进入修院;接着是庇护十一世教宗,他于1925年将小德肋撒封圣,两年后的1927
(罗3:30)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到正义在基督信仰、灵修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但在一般情形下在教会谈论正义这个话题时,大家很容易对照一下自身。当我们泛指教会时,到底对象是谁?
而耶稣的追随者回应召叫背负起十字架、追随祂;效仿祂那样献身天父以及祂服务与爱的行动;为了重新找回生命而失去生命。而且,基督毕生都体现了传教性,密切追随祂的男女老少们也都完全地承担起了同样的特性。
我们应视弥撒圣祭为司铎最崇高的职务,也是我们超性生命的中心点。我们知道应该有怎样清洁的良心,去升上祭台;我们应当郑重地、聚精会神地遵守举行圣祭的一切礼仪。
所以,所有蒙派遣的人,都当明白福音的大公性、普世性价值。因为“天国的福音必先在全世界宣讲,给万民作证;然后结局才会来到。”
在此新千年的第一个世纪和第一个10年,天主教会也在更深的感受着她的普世性,大公性,先知性(特别是在促进社会正义与和平的方面),见证性和使命性(在当今的时代和社会生活中见证福音的/天国的永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