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扇门合在一起便呈现出纳匝肋圣家,邀请朝圣者举目仰望“道成肉身的奥迹”。朝圣者的静默祈祷教宗最后敦促在场男女监督圣家堂的兴建工程,以确保天主之仆高迪(AntonioGaudí)这项杰作的默观幅度。
这正是圣依纳爵大力支持的。如没有内心自由,很难作出正确决定。出发点、目标以及引申而来的结果比眼前的事件更重要。有人以为盲从便是真正服从,长上说的不管对错,你也要依从。
2.传教应走出去并勇往直前:无畏吃苦、无惧秽污教宗援引亚巴郎、梅瑟、耶肋米亚的圣经记载为例,陈述天主是如何邀请那些相信他的人走出去:每个基督徒、每个团体,都必须分辨天主所指明的路径,他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服从他的召唤
第160条规定:″……信友不得擅取圣体或圣爵,更不可把圣体和圣爵互相传递,……″显然,若手领,则不能自己取,而应伸掌接受。
而几乎和他身处同一时代的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的依纳爵,则让我从情感上觉得更亲近。这并不只是依纳爵属于天主教会这个原因。马丁·路德则在我心里有一种距离感。
当我们聆听读经后,我们协同所有的、过去和现在的基督徒,高唱阿肋路亚!因为我们在圣周内已进入了耶稣的苦难,现在阿肋路亚在我们心中激荡;因为我们曾面对耶稣的苦难,现在我们则要分享他的喜悦。
当执事把圣像的小门打开向教宗和全场信友展示救主耶稣时,全场唱起“阿肋路亚!”然后,教宗开始举行礼仪。他先向会众洒圣水:请看从天主的圣殿里流出的水,这水带给众人救赎,阿肋路亚!
教宗引述上个主日3月23日的福音,反思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的相遇,指出上主喜欢与被边缘化、受排斥和被轻视的人相遇,就像遭犹太人排挤的撒玛黎雅人。
福音中的怜悯则是在有需要的时刻陪伴人,如慈善的撒玛黎雅人那样,‘一看见’就动了‘怜悯’的心,‘遂上前’提供具体的帮助(参:路十33
依撒意亚先知在当天的第一篇读经中宣告说,以色列子民在巴比伦流亡的苦役期已滿,要他们接纳上主的安慰。教宗从这一点展开他的弥撒讲道,他说:子民需要安慰。上主的临在就是安慰。这种安慰即使在苦役期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