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除夕开始,他每天顶着严寒,踏着积雪,驱车奔波一百多公里为四个堂区送弥撒,每到一个堂区,他顾不上休息,为教友办神工、听告解,弥撒讲道中宣讲福音,引导教友善度春节,活出信仰。
老人家不但信仰热忱,更兼有爱心,教堂门口乞丐多,她每次见到都会特别关照,给些钱。出任亚纳会会长后,更带领主内姊妹四处看望病患及孤寡老人。她不遗余力调解教友家庭矛盾,使不少教友家庭受益。
学习结束时,丈夫给我买了一束鲜花,让儿子送到了我的手上,那一刻的感受言语无法表达,笔墨难以形容,就如五彩缤纷的霞光照亮了我生命中的黑暗世界,温暖着这颗久被冰冻的心,很多心灵的枷锁瞬间打开了,满满的幸福感就如一股暖流在我的血液里沸腾
林慈华神父推动玛利诺会与中国教会的成功合作,成批大量送各地大修院的修生和神父及修女出国深造,在当时只有“教师和陶成者项目”。那一时期去其他国家的教会留学生数量还不多,至少还没有大批量送留学生的情况。
他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主要是弱势群体:老、弱、贫、残,当然还有富于爱心而慷慨的人们。他的住房十分简朴,无奢华之物,只有苦像、圣心像、圣家像和教宗像,简直有点像古代隐修士的房间。
他是个温良和善富有爱心的人,是我在苦涩的童年看到的第一道曙光。而我在大伯家都生活半年多了,还把家中两位大人称呼大伯大妈,出于一个女孩子天生的羞怯心理,我一时间还是无法改这个口。
本堂神父也主动去给她听告解,送圣体,施行终傅圣事。她更加热心祈祷,反复诵念玫瑰经,求天主赏给她力量,以得善终。
日在圣类思堂区举办了2018年团体的第一次活动——新的一年的第一次茶话会,25对单身公教男女青年参加活动,并在备修院进行了关爱圣召的实际行动,为修士们的午餐包饺子,以自己的一点小小的爱心行动来关爱教会未来的牧羊人
一直守候她的范风新教友说:“老人有个心愿,不好意思说出来,就是希望在她百年之后神父再来给送一台弥撒。”边神父说:“请您放心,我一定来!”上海婆婆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布鲁克林教区有几位神父去世,我们堂区有几位教友和一位终身执事也不幸去世了,我们非常难过,因为处于疫情期间,我们没办法在圣堂里为他们举行弥撒,他们的朋友们也不能送他们最后一程,只有在祈祷当中纪念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