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只是拉拉手或拱拱手表示欢迎。没什么寒喧,神父就让大家忏悔,进行集体赦罪,接着就开始弥撒。
只是到了近代,才有少数的人懂得,劳动不应该成为人生中的苦差事,也不应该把它视为服苦役,而应该是使所有人联合起来的共同事业。
事实并非如此,教友只是想在司铎身上,找到一些适于每个基督徒及可敬人士的美德:仁爱、公义、勤劳的生活(在此指司铎工作)和良好的举止。
在印度,德兰修女与修女们反复说明:她们帮助穷人、病人,只是为了见证主的爱,给穷苦人或垂死者以尊严。她们从不试图改变任何人的信仰。她们在自己的信仰基础上帮助别人,但也绝对尊重别人的信仰。
“我们只是将爱心和怜悯带给那些没有爱、被人弃绝的人。” “你会不会向那些人传道,试图改变他们的信仰呢?” “我们爱心的工作,会向那些受苦的穷人见证神的爱。”
事实上,大多数的人衣食住行都是没有问题的,而那些为了吃穿、为了生活的论调,只是为他们疯狂追求精益求精的高档次所找的借口,以有备无患及防患于未然的托词,掩盖他们得寸进尺水涨船高的贪婪。
圣座传播部编辑主任托尔涅利(AndreaTornielli)为此撰文,指出这三份文件涉及法律、规范和非常具体的举措,首先表明其接收的对象只是梵蒂冈城国,众多的司铎和会士在那里工作,儿童的人数却极少。
他强调,这不只是亚马逊地区的问题,欧洲圣职人员的数量也在减少。在《圣经》和神学中并没有为已婚男性晋铎设立障碍,但“许多与会神长和我有同样的看法,认为在增加司铎人数的议题上,独身并不是主要的阻碍”。
教宗首先谈到改变经常出现的情况,即“只是换件新衣服,之后一切仍然照旧”。教宗说,事实上,正如一部意大利著名小说所写的那样,“若我们希望一切保持原样,就需要让一切都发生改变”。
答:一段时间以来,尤其在西方文化中出现了反对《圣经》关于人类学观念的声音,因此也对教会在这方面的规范产生了异议,经常认为教会的理解和传授只是一种古代思维方式的反映,受到了历史的局限。